最近,我意识到应该重视孩子的畏难情绪,帮助他勇敢地克服困难。但我却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惧怕困难,也不知道该怎样帮助他。恰好我看到了罗玲老师的一篇文章要培养不畏难的孩子,做好这点很重要,受到了很大启发。
孩子畏难的原因
孩子畏难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让我们一起反思一下,当孩子慢吞吞地穿衣服和鞋子时,我们是不是经常看不下去,快速地帮他穿好?当孩子解不出一道数学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急忙开始教他?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小事里,我们是否都在包办,夺去了孩子自己尝试的机会?
而尝试犯错正是孩子学习的最好的途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饿猫实验中,一直饥饿的小猫被关在特殊的笼子中,通过触碰机关就可以逃出笼子。第一次,它无意间踩到踏板,逃出来了。第二次,它尝试了很久,才逃了出来。当它经过无数次尝试,逃出来的速度越来越快。小猫正是经过不断试错,学会了逃出笼子的方法。
桑代克认为,虽然人类的学习方式要更复杂一些,但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需要经过不断地犯错,尝试,最终才能学到东西。
所以,反思我自己的教养方式,正是因为我管的太多了,孩子失去了自己尝试的机会,才越来越害怕困难。比如,每周写作文,他都会大闹一场,说自己不会,需要我参与整个过程,比如从选题到纠正词句。刚开始的时候,我很耐心。时间久了,我也觉得非常痛苦,又转而埋怨他不愿自己动脑思考。孩子的畏难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我替他做的事情太多了。
如何帮助畏难的孩子?
1. 拆分明确任务
这个就是把大任务拆分成一个个更小更明确的子任务,帮助孩子降低难度。
比如,要让孩子仔细审题,就告诉他们,题目读两遍,第二遍用笔标出关键词。
当难度降低,孩子也更愿意去尝试,畏难情绪就会缓解。这也是为孩子搭建脚手架的方法。我记得《微习惯》里也说到,当我们不愿意锻炼身体时,可以先让自己换好衣服,铺好瑜伽垫,趴在垫子上做一个俯卧撑。然后也许我们就想继续锻炼下去了。这里的每个动作就是拆分的子任务。
2. 帮孩子做好准备
这就是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之一的准备律,
指的是孩子要在开始学习前有所准备,才能在学习时感到满意。
比如,孩子不敢独自滑滑梯,父母先拉着他慢慢走下来感受一下,当孩子心理上觉得滑滑梯不是这么困难了,然后才能让孩子进一步去尝试自己滑下来。
记得景芳老师举过女儿晴晴的例子,晴晴刚开始不愿意写英语句子,后来词汇积累得多了起来,更自信了,景芳老师再提出让她写句子的要求时,她就欣然同意了。这时候,晴晴已经做好了克服困难的准备。
3.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调整任务难度
我们认为简单的任务,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很难。所以,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任务难度。如果对他太难了,就及时地降低难度。比如,我原来让孩子在饭店里向服务员要一双筷子。他不敢去。而我认为这件事太容易了。我俩一直僵持着,到最后他也没去。现在想想,应该带着他一起去,而不是强逼他一个人去。
4. 多复盘成功经验,用事实鼓励孩子
在孩子做对的时候,一定要多鼓励。比如,他这次测验考得很好,就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样可以帮助他总结成功经验。而失败的往事,就不要再反复提起了。这一点我做的不好,总是会揭孩子的伤疤。本来是想说他考试没考好,要总结一下把不会的补一补。最后就变味了,变成了打击他,质问他为什么又没考好。
5. 不必做完美父母,多向孩子示弱
有时,我可能不自觉地在孩子面前树立了无所不能的形象。大方地承认自己也不会,跟孩子一起去研究,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才是更好的方式。
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家长认真去践行,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出更自信的孩子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