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1.每个读书人都有机会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出发,进而寻找教育重新从趋利化、市井化等现实桎梏中挣脱的契机。要在如何将阅读一步步地做实、做稳、做久,进而成为一项为孩子一生奠基的工程方面下功夫。因为阅读,绝不仅仅是孩子在学校三五年内所必修的功课或技能,而是作为一种人生素养和精神境界,注定跟随他一辈子,也注定将成为他“文化基因”中区别于他人的最显著标志的浩大工程。
2.对于阅读的内容可以适当驳杂一些、宽泛一些。对学生而言,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人生阅历还略欠于成年人,只有通过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累积,才可能融会贯通和为我所用。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悉心指导。毕竟,现如今的图书是良莠不齐的,即便是我们所说的经典,有些也是夹杂着不少糟粕的,所谓的国学经典,也是如此。这一点是学校在阅读推广中万万疏忽不得的。教师需要大量的非学科阅读,甚至是非教育阅读,这样他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更具“穿越”的魅力,同时,也更“接地气”。我们要做的是让师生明白,阅读不是一件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情,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滋养和浸润,她的回应或许在明天,或许在将来,试想一下,要是哪一天原本枯燥的课本知识将在我们的某次阅读中被“巧遇”,那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震撼,那情景又将是怎样的美妙!
3.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甄别教育“箴言”。如何理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及如何看待“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之类的“教育箴言”?不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康德的《论教育学》、菲利普·W.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还真的就搞不清这一类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爱,什么是教育之爱,“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之类的言说究竟有什么不妥?
感悟:前一段时间的阅读干涩、杂乱,偶然读到凌宗伟的《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第一章前言的内容就吸引了我,忍不住摘录了笔记。关于阅读和教育作者有自己的认识,这种具有批判精神的认识,让读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视角,为读者的思维局限打开了一扇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