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文接续上期,为“精读红楼系列”第三篇,作者沈默出手不凡,条分缕析兼大开大合,极为可读。此文本名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家住江南本姓秦) 风流情友就是好基友吗?”,考虑到标题太长,只好忍痛缩减了一下,请读者诸君海涵。)
下半回,开始真正引入一个故事。这也是章回小说的标准写法:按照回目标示,大致分为两部分的内容。所以本回完成了两个故事:送宫花和秦钟宝玉初会。
这个故事对于宝玉来说,十分重要。完成了其青春期的同性交往事宜,此后好把笔墨汇集在异性恋情和爱博心劳上。同时也是一次性方面的启蒙。
秦钟这一人物,在第五回已经做了铺垫,此际出场,却依然不急不躁,先透过宁府婆媳宴请凤姐,娓娓叙来。连前夕凤姐对王夫人的禀告,虽不过反映寻常家事,都写得不徐不疾,真是大家笔法。先让凤姐禀告了当日处理的两大家事,一是甄家的,此又是铺垫。二是临安伯老太太的寿礼。前者给出了方案,后者却留一个办理空间给王夫人:“太太派谁送去”?凤姐自然知道,送礼仆人的人选本无足轻重,不过是想给领导一个面子,让王夫人觉得自己没有独断专行。但如果事事都要请上级决定,则又显得无决断了。所以王夫人并不在意。“又来当什么正经事问我。”而这一问,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则是为了明天请假方便。因为没啥正经事了,所以也可以偷闲一天。为了增加成功率,凤姐不忘补上一句“明儿倒没有什么事”。殷切的心情跃然纸上。王夫人自然听出,却顺水推舟。说即使有事也该过去才是。显出其宽容气度来。此时王夫人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还是颇懂收买人心的。
凤姐为何喜欢到宁府来玩,或许正是因为在宁府,她才能真正放松下来。此处她是客,不用操心。加上尤氏虽是年长些的妯娌,却是随和惯了,时常打趣互黑,毫无架子,况且没有利益之争。而秦可卿又是唯一的闺蜜。对待贾蓉,她还可以恣意嬉骂,享尽长辈的便宜。这些在荣府都无法做到。贾母不必说,需要她浑身解数去逢迎。王夫人不苟言笑,必须恭敬有加。李纨则与王夫人一个模子,还是个竞争对手,又是寡妇身份,凤姐自然能躲则躲。书中几次交锋,都是李纨主动找上门来,凤姐按捺不住,反击敲打几下,便假意变软求饶或转移话题。
而可以放松下来相处的,虽有宝玉,却也当弟弟般呵护,不敢胡打海摔。荤话浑话,也不敢在他面前肆意。所以宁府倒算是她的后花园了。可惜后来随着秦可卿去世,理丧之后,基本没有写她再去宁府了。宁府的故事再次出现,却是因尤二姐的介入。导致了凤姐再入宁国府时,已从此撕破脸皮。周围人逐渐化友为敌,也无怪乎她最终心力交瘁了。
作者要主推秦钟出场,反竭力把目的隐藏起来,让他从凤姐尤氏三人小聚闲谈中偶尔带出来,不见一丝造作,这种笔法真是举重若轻。作家写文,就要如针织刺绣,不能把线头露在外面,令读者轻易知晓构思痕迹,方为妥帖。
虽然尤氏说咱家孩子胡打海摔惯了,秦钟是斯斯文文,这虽是大家族一贯的谦虚说法,用在秦钟身上,却不为过。秦氏姐弟的人设,都是“情”之譬喻,所以作者也没有多阐发其中的合理性。比如秦业如此清寒门户,家教又严,如何反教出了两个放纵情欲的孩子来?粗看不合理,细想倒还颇有原由。这种家庭,往往导致孩子早熟懂事,表面乖巧温顺。但内里的欲望却总难抑制得住,总会偷偷萌蘖。一有机会便反而放荡不羁。人格分裂的可能性极大。可卿是抱养来的,又是长姊,这两种身份养成其心思细密,独立早慧,又颇具母性。故而被压抑的小女儿心态,则渴慕一个大叔级的恋人来呵护周全,弥补其抱养身份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也大概是作者强调其为抱养孤儿的目的,哪曾想会被后人疑心为皇亲贵胄呢?
再说秦钟这人物形象,看去极为眼熟,与明清小说中,那些冶游子弟,俊俏少年,并无二致,似乎从那些书里刚串场过来。这些都是那时代的“青春小说”的主角,个个不好读书,却擅长斗鸡走狗,吹竹弹丝,博弈游戏,无所不通。类比现世,倒像古惑仔们,只不过不在暴力热血上,而是在玩耍花样和勾引调情上花功夫。这种风流浪子,被奉为“情种”。《金瓶梅》里的陈经济,也算一个例子。只不过大多数这类人并不如此厚颜无耻、肆意妄为罢了。
秦钟出身薄宦之家,不算太贫寒,虽没有资本冶游,却也没有贾府这种大家规矩的管束,没吃过猪肉,恐怕也见过猪跑。风月场面,也并非一无所知。其“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一半出于天生丽质,一半出于后天的修养罢了。甚至娇羞女儿之态,也是其冶游的必杀技,却也成了其最佳掩饰。对这种腼腆少年,恐怕少女少妇们是最不设防,最易心动的吧?
甲戌本的脂批在其名字下,引了两句旧诗,并说“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话说得如此煞有介事,自然引发红学研究者们的勃勃兴趣,纷纷猜疑。这两句是“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系南北朝梁刘瑗《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一诗里面的两句,流传很广的《玉台新咏》里就收有这首诗,“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系南北朝梁刘瑗《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一诗里面的两句,此诗收录于《玉台新咏》。前面两句是“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可以看出不过是分别用了四个男女相悦的知名典故:曹植的洛神,宋玉的东家女,夫差女紫玉,以及秦罗敷。“未嫁先名玉”,倒是暗合了黛玉相思,未嫁而亡。不过此处倒主要是为了关合秦可卿的姓。“本姓秦”在古诗中,常常用来形容艳姬美女。罗敷的故事始于汉乐府《陌上桑》,后代被敷衍成其夫王仁,为赵王令。只是,在赵王的引诱下罗敷敢于以“罗敷自有夫”相拒绝,而秦可卿却无法拒绝公公的引诱,终于酿成了乱伦。脂批点出这个典故,也就是所谓的“大比托”和“大讽刺”。而为何将此批属在秦钟出场处,有人猜测是从后文移易过来。不过这说法比较勉强。我不免揣测:秦钟与可卿,乃是一气二体。阴则为可卿,阳则为秦钟。两人都是情之所钟,性别不同而已。所以批者见此名字,感慨油然而生。前面十数回的情事,大半由二姐弟引发。作者写此二人,也原本只是感叹情天孽海,淆乱侯门。石头记所载之情,最为特别的自然是宝黛爱情。这种爱情前无古人,故而作者先须写以往文学中的各种情欲作为衬托。秦氏姐弟的情欲,恰是当时情色小说的主流。以此为底色,方显出作者的新创来。
作者随即写宝玉秦钟之会面,心理描写也颇为有趣,出人意料。小说中如此长篇大论写人物心理,较为少见,后面宝黛吵架,还有黛玉自忖,等等,都是不得不写的点睛之笔。此处也是如此。写出两人的不俗之处。一个不是自矜尊贵,一个则没有艳羡与自卑,反而各自遗憾地位身份妨碍了两人的结交。宝玉甚至自惭形秽,觉得不如秦钟配得富贵。虽然都是因外貌气质相吸引,不过这些想法,算是两人的结交基础了。否则要是有一方轻浮浅薄,关系也必不能持久。宝玉的“慕色”之情,也实在是少年交友的情常。宝玉在贾府,一直是个单飞的凤凰,身边只有同龄姐妹,却无同龄朋友。这个匮乏,此时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在秦钟身上实现。萌动的情欲,自然会让他更倾向于一个颜值高的少年。尤其是对方颜值还强于自己时,更是心悦诚服,甘愿伏低做小。
好吧,别想歪了。这里没有什么攻与受。虽然几乎所有读者都异口同声断定两人有分桃断袖之事,并且言之凿凿,举出书中无数若隐若现的例子来。然而我想说:连现代的少年儿童,在同性的朋友同学结交中,尚且有很多性方面的接触,何况在清代南风盛行之时。这种不过都是青春期发育中的朦胧情愫,基本都会在两性上都会加以探索,除非被外界严厉禁锢。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在青春期探索之后,则确定了异性性倾向,虽然有些人仍偶有同性性行为发生。所以并不能以同志一概而论。海塞性学报告中有专章《少年性游戏》论及此点。
性接触,除了我们一般认为的情爱因素外,还至少有两个原因可以导致。这两者都与同性恋无关。一个是征服欲。比如古代有些民族间争战,会把异族的俘虏加以强暴,以示征服。这并非因为胜者对俘虏产生情欲。还有基督教圣经里的索多玛、蛾摩拉也是类似如此,因为满城人要围攻欺辱路过的旅人,结果遇到的却是来行神谴的天使。另一个则是亲密感。当两个好闺蜜好基友在一起,有时也可能发生肢体接触,甚至性行为。但这仅仅是释放情感的方式,与情爱无关。宝玉秦钟之间,最多是如此。而后来的琪官,恐怕连性都没有了。
所以宝玉秦钟,就相当于如今一般口语上的好基友。只是形容两人友谊深厚,异常亲密,而非指两人有同志之情。宝玉秦钟二人,各自有自己的异性情人。宝玉撞见秦钟与智能儿云雨而不嫉妒,只是玩笑戏谑。若是同志恋人,哪能如此坦然?
晚间送秦钟回家,又引发了焦大醉骂一出好戏,真是神来之笔。焦大此节,信息量密集,可分析的实在不少。扒灰的焦点问题,暂且不谈,关于贾府的用仆人之道,贾府的发家前史,都泄漏一二。更是点出一二忠仆作秦廷之哭,令人对世家的盛衰感慨万千。焦大的遭遇,既有可怜可悲之处,也有可笑可恨之处。对于如此醉闹的仆人,宁府束手无策,也算是管理无能了。王熙凤一句话“何不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便解决了。行家出手,果然一招了结。
宝玉还在情欲的探索阶段,哪里知道里面的深浅?还在对扒灰等好奇之际,又被喝断了。只是凤姐也不曾想到,秦钟这个腼腆怯弱的少年,却将在明日起,开始领着宝玉往情欲上一路狂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