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源于跟孙先生的一次聊天,他又提到希望我回归家庭,并跟我条条列明各方利弊,我们认真的讨论了这个问题。我这几天寻思,觉得这是一条可行的路。
首先,是家庭和育儿的需要。孩子慢慢长大,需求变多,不再仅是吃喝拉撒,更多是心理和教育的需求。之前是长辈照顾,现在会有些力不从心。而且娃眼力劲好,多人教养,立马利用起家长间不一致的地方为自己谋福利,甚至挑拨离间。
孩子幼儿园小学放学都很早,我们又不愿意放托班,家里必然要有一个照顾的人。一直占用长辈不是办法,而我们也找不到满意的半天制的工作。
家庭方面,作为操心型长辈,他们跟我们生活的这些年,帮我们了很多。但也正因为这些,我们想自己独立,不想当含着奶嘴的巨婴。
其次,是经济上有了条件。早前几年,我的收入用来养家,孙先生的收入用于结婚买房还各种贷款。最近一年,大额支出基本了结,改为孙先生养家,我的收入是“锦上添花”了。
我辞职后,家庭支出的减少可以抵消一部分收入的减少,实际影响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我算过这么一笔账,如果继续工作,比如3年,我的3年收入会在50岁的时候变成500万。但是那时候我并不缺钱,对一个50岁的人来说,愿意用500万交换30岁的三年时光吗?愿意用500万交换孩子幼年的三年陪伴吗?答案都是愿意。
还有,是我工作的关系。我是开发岗,不好作为长期的事业。现在是因为领导照顾,才能在虎狼的环境中做到几乎不加班。要想做好,要持续性的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两样对我都十分宝贵。
我有两个转型的方向,一个是金融行业,目标分析师,一个是文档工程师,目标产品设计。兴趣和特长都很契合。转型期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转型成功后时间的问题也不能解决。
最后一点,是我身体健康的原因。因从小就有支气管扩张,生孩子之后,更严重了,多次犯病,也想借此调养下身体。
基于以上原因,为什么不辞职呢? 就做个职业投资人+全职妈妈,既能照顾家庭,也能有个事做。两者时间拼在一起,不多也不少,能解决所有问题。
既然这样,那就看看辞职后有哪些要做的吧!
首先,是学习厨艺。没说的,一家的饮食不能总是黑暗料理。煎炸类减少,蒸煮类提高,尝试西点。
其次,是投资领域。虽然看过不少相关的书,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过研报、财报,这里有不少专业技能需要学习。然后要优化和壮大交易系统,使之更体系化(这里,我程序员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要设置个目标,目前我能做到累计年化8%,最大回撤10%。既然这样,那就将目标年化设为10%争15%。这个进度可以让我的投资收入在5年后达到我现在的稅后收入,15年后超过孙先生现在的稅后收入。这个收益可以让我们在目前收入情况下在10~15年内实现财务自由。
然后,怀孕时看的育儿书加上平时各种公众号支撑了我的养育路,但最近开始有了匮乏感。需要补充育儿知识了。
还有,前期孩子的需求还相对简单,我的空闲时间相对孩子上小学后会更多些,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学习全职妈妈的各种技能,甚至修炼自身。
之前半途而废的兴趣可以捡起来,比如小提琴、摄影。
各种好习惯都可以养起来,比如健身、护肤。
各种智能家居都用起来,可以节省很多家务时间。
……
孩子上小学后,要陪跑,陪练,要关注心理健康,查漏补缺,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孩子的各种好习惯,关注有利资讯。换句话说,那时候我就是孩子的助理,事情估计会很多了。但那时候,我应该是老手了。
我给自己设定了6年的时间,6年后决定是重回职场,还是继续做自由职业。
重回职场的话,我大概率会考个研,我考试有天分,考研有胜率。考出来再重新进职场。
自由职业的话,一个就是职业投资人,一个是创业。那时候家庭资金已经允许做点冒险的事情,这个需要平时多关注生活发现创业的点。
以前看《大江东去》的时候,有一句话,大意是说“穷苦出身的人可能因为努力,生活达到或超过富裕出身的人,但大都姿态难看,‘吃相’贪婪”。这个真的很没办法,小时候接受的信息、观念、思维方式固化在血脉里。那时候没多少选择,更好的活下去就是唯一选项。所以,要寻求“最快、最优解”。但是,人生是个像神经网络一样错综复杂的赛道,有着无数的终点。站在当前的岔路口,谁又知道哪条路是个死胡同,哪条路会峰回路转呢?
唯一遗憾的是,我选择家庭,就把孙先生推了出去,他没有了选择权。至少最近5年,家庭需要他提供的稳定现金流。这也是我觉得对不住他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