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新闻,中国传媒大学一研究生因毕业论文与导师沟通不畅未能签字送审,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最终选择一跃而下,结束了26岁的生命。事后,中国传媒大学发表声明,表达了对逝者的惋惜之情,同时表示已经组织调查。
中传说明不仅让我想到读研那三年,工作的朋友不太理解,在学校有什么好焦虑的,实验做的出来就做,做不出来再说的"好"心态。不就是可能延毕吗?为什么你们那么在意?
是啊!为什么我们如此在意能不能准时毕业?许多人带着家里的希望,同学的羡慕,开始了难忘的三年科研时光。翻阅厚厚的复习资料,准备大量的复试技巧,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上岸了。然而,进了实验室那一刻,发现自己看到的现状与想象中的科研环境有许多不同,人常说走一步看一步吧,或许很多人的心态亦是如此。
不过多的评论导师的做法,我们没办法知道两者之间的交集和纠葛,但是抑郁的产生,真的是太常见了。记得当年,导师一句戏称,"读博的,没有几个不抑郁的。"这话可能只是想说说博士的压力大,而同样硕士这个阶段的人们,一样的承受不住巨大的落差。许多人都是天生的考试牛人,从小到大都挺顺的,别人家里的完美小孩,而科研实验这事情,不是成绩好就能完全搞定的,需要学习能力强和运气好。有多少人能在这三年短短的时间里,只做科研,不会帮忙干点其他的杂活,帮忙那个快递,写个东西,打扰打扫卫生,这不都是人之常情吗?科研的生活里,不只是科研,还有很多无形中的压力。扛着和公司里一样的压力,完成着超范围好远的任务,熬着最深的夜,只是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准时毕业成了一种执念,很多人把它作为最后的考题,前面的都不算什么,只要攻克了它,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解脱,在这三年里,许多人是不快乐的,体会不到科研的快乐,多的是一种喘不过气的压力。终于,快考这道题,结果你连参加考试的机会都没有,你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费的时候,许多人是扛不住这种执念的崩塌的。
生死大权都握在这个特定的制度,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就是员工和老板的关系。成年人就做成年人的事,结果你学习的这三年,工资不足800一个月,不就是为了毕业找个好工作吗?结果毕不了业的这个学生,能不着急吗?而这种毕业的条条款款,却让人看不清前路,到底是学生的论文太过于水文,还是提点的东西太少,这都是在这件事上争辩的点。廉价的劳动力,学习到新的东西,固然是好的,怕的就是三年一事无成,重复着谁都可以完成的工作,最终毕不了业的特定的荒唐。
家人的声音怪女孩心态不好,怎么就想不开了。几个月的折磨,她已经病了,不是我们简单几句话就可以开解的。最开始的时候,不在意无视诱发更严重的空洞。家人眼里的完美孩子,身上的光环越重,越容易无解。一边是苦苦挣扎毕业的研究生,一边是大权在握的导师,矛盾日积月累,终于有人熬不住选择一跃解千愁。延毕,很多人的噩梦,或许等的不过就是一句为什么不行,或许直接说没办法改变准备延毕,都比漠视好很多。
有时候,漠视才是最可怕的事,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发现了问题,就解决解决问题,跳下去的是一条条生命,更可能是更多的的受困者。
文/河马
图/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