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第37天

论语第37天

作者: 柯松珠 | 来源:发表于2021-09-05 09:10 被阅读0次

【原文】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5.26 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旁。孔子问:“为什么不说说各自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问:“老师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一点启发】三个人境界一个比一个高,子路抛弃了外物,觉得外在东西不要留恋;颜回抛弃了名声,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好好修炼自己就满足了,类似佛教小乘的境界;到了孔子这里,他是佛教的大乘的境界, 他想到是别人,是我能够让老者因为我安心,让朋友对我信任,让后人记得我。

看了这一句话,我还没想过给自己立一个五十、六十岁的大志。因为不敢想象自己年过半百的样子。

【原文】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5.27 孔子说:“完了!完了!我没见过明知有错而能做到自我批评的人啊。”

【一点启发】为什么孔子说做到主动坦然错误很难

第一难“见其过”,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错,这本身就相当不容易。

“内自讼者”意识到错误,未必能够在心中进行自我批评。

“吾未见”就反映第三难,一个人可能“内自讼”了,但是不想别人知道。

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孔子一直强调,而能够将自我批判性显化的人,孔子说他从来没见过。

《思辨与立场》提到如果你生活中还有烦恼,根本原因是你的思维方式错了。这不是夸张,因为要做到“内自讼”并且让别人看到,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就是因为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烦恼和焦虑。

5.28:

【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5.28 孔子说:“每十家里必定能有个和我一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

【一点启发】学习、动脑子、改变是对自我人格的挑战。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愿意努力学习。是对自己不满,觉得自己状态不好,才愿意学。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满足当下,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就不会有学习动力。

孔子告诉我们保持好奇心,保持求知欲,遇到问题爱思考,努力地学习,努力改变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第37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qj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