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乐观派》是一部人类经济史,这本书是去年英语老师推荐我们看的,虽然是经济类的推荐读物,但本书中蕴藏的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感悟。
《理性乐观派》点燃希望英国经济学家马特·里德利所著的《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就是一本鸡汤书。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变越糟,但他们已经这么说了整整两百年。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之声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书中从20万年前的原始人交换写到五千年前的城市兴起,再从今天的人文、经济、气候写到对未来创新与智慧的展望,书中涉及的时间、空间、知识点都异常丰富。作者语言风趣、文字诙谐、叙述幽默,读来一点也不枯燥,一改我对经济学家呆木刻板的印象。
虽然悲观主义者总是忧心忡忡的认为世界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悲惨,而农业时代比游牧时代悲惨,但是作者从历史数据和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理性乐观派》点燃希望本书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不可避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欣欣向荣。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评论这本书“优雅而辛辣地反驳了各地的末日论者”。
大多数人是悲观主义者,看到巨大的技术进步,他们甚至更害怕,担心自己不再被需要,从而失去工作,对人工智能,现在就存有这种普遍的恐惧。而理性乐观派不会担心这些,而只会担心技术进步太慢。无法预测将来自己会做什么,是因为将来的社会比较高级,低级社会是无法想象高级社会的。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话:“在我们心里,有一块地方是无法锁住的,那块地方叫做希望。”这本书它能重新点燃希望。人的向好、向上、向前不仅是后天教育的认知,更是人类的本能。无论我们身边充斥着多少的负面信息,我们始终都相信未来会更好。正如书中说的:正是因为这世界上的痛苦和匮乏远远超过了我和任何善良人的愿望,才有必要在道德上保持报复远大的乐观情绪。
《理性乐观派》点燃希望反观现在的盛行的网络丧文化,一张来自1993年的《我爱我家》剧照,毫无预警地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爆红。图片上的葛优还有头发,但和现在一样削瘦。他嘴边续着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嘴角微张宛如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瘫躺在舒适松软的大沙发上。
《理性乐观派》点燃希望这样的形象跟所有年代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主流精神相悖论,但却在此时此刻,恰好跟这个时代青年文化无缝切合。他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他们判断自己很大概率无法得到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感到自身努力的渺小和无意义,因而无法对美好的未来怀抱预期。其实我们每个人年轻人都应该像向日葵一样,迎着阳光努力积极地生长,做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将悲观驱赶出我们的身体,做一个理性乐观派的人,而不是被丧文化所支配着迷失方向,又或者沉溺在自己悲观的世界里。抬起头向前走,其实希望就在路上,就在我们心中。
《理性乐观派》点燃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