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1-13摘录旅行和读书

2020-01-13摘录旅行和读书

作者: a有一柠檬茶 | 来源:发表于2020-01-13 00:04 被阅读0次

    出来旅行,累不累?

    很累!

    每次出来玩,到最后几天,大家基本都赖在车里不下来了,导游喊着拍照,大家也不去了,导游就带着手机去帮我们拍几张,发到微信群里。

    我们为什么出来旅游呢?

    其实,谁也说不清楚,莫名其妙就来了。

    在车上,我们探讨过这个话题: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分享了我的看法:

    第一、形象具体化。例如提起新加坡,咱知道大体的地理位置了,知道城市概况了,看过标志性建筑物了,护照上有新加坡的印章了。

    第二、结交一两个好朋友。从最初的旅行到今天,我一直都坚持一个观点,交际花是收获最少的,因为她跟谁都很好,潜台词就是对谁都不专一,她不会获取知心朋友,一场旅行若是能结交一个朋友,那么就足够了。

    第三、跳出原来的生活看自己。距离是个很可怕的玩意,它可以让你忘记一切,甚至忘记你在中国有个家,出来的这些日子,我很少想起家人,偶尔想起孩子,我不想他们吗?不是不想,而是觉得太遥远。

    提起旅行,貌似对我而言最有转折意义的一次是那年拉萨行。

    那场旅行之所以成为转折点,更关键的一点,是我戒掉了网络游戏,当时我已经处于很痴迷的状态了,几乎从早玩到晚,一场旅行使我从游戏中彻底走出来了。

    旅行,会让很多想象落地,例如提起新加坡,脑子立刻联想到了发达国家,城市应该特别干净、卫生,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的确如此吗?

    的确如此,但是不至于震撼,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上海、深圳的建筑物密度和高度,都已经可以媲美世界一流城市了,迪拜都没法跟上海比,更别说新加坡了。

    应该说:不过如此。

    新加坡倒是很干净,法律也很健全,甚至管到香烟和口香糖,甚至可以这么说,新加坡没有口香糖,若是在墙上涂鸦,后果很严重。

    记得在迪拜遇到了一个姑娘,在迪拜购物广场卖包包的,我问她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她说人民币1万元左右。

    与你想象的迪拜是不是有点不同?她回国要坐最廉价的飞机,平时住集体宿舍,自己买菜做饭,过着跟国内打工妹类似的生活,如果说唯一的不同,就是眼界可能高一些,另外可能会嫁个好男人。

    别人的高大上生活,多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总感觉别人生活在幸福中,只有我们还在挣扎。

    并非如此,每个人都生活在井里,只是井口有大有小而已。

    青大EMBA组织自驾66号公路。

    老宋问我:“有兴趣去美国不?”

    我说:“有,但没钱。”

    他说:“你要是想去,我就帮你报上名,钱的问题,你不用操心。”

    我说:“那多不好意思,另外你们同学聚会,我去了,会不会不和谐?”

    他说:“不会,每个人都可以带一个朋友。”

    这次去美国的,一共15个同学,为什么要鼓励每个人带个朋友同行呢?其实就是为了拓展资源,理论上要求必须带资源型朋友,其实大家有带家人的,也有带情人的。

    主办方也喜欢这么搞,为什么呢?

    这些被带来的朋友一看,哇,原来EMBA同学会资源这么丰富呀?

    下学期,报名了!

    我也很想读个EMBA,但是学费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算了吧。

    有美女吗?

    有,有个小姐姐,长得像舒琪。很有国际范儿。

    我们一共32个人,7辆车,其中1辆是保障车,保障车不跟我们同行,它会提前出发,安排好我们的午饭、晚饭、酒店。

    这些年,我参加的旅行不下100场,但是真正能让我觉得像旅行的,就两场。

    一场是66号公路自驾。

    一场是自驾可可西里。

    为什么呢?

    第一、舒服。

    第二、碰撞。

    多数旅行,都变成了遭罪,要么忙着赶路,要么吃不好、睡不好,而这两场旅行的共同点就是:吃住五星标准,睡个够。

    每天11点才集合,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人都有工作需要处理,要给他们足够的私人空间,另外要休息好,否则哪来精力进行头脑风暴?

    所以,大家喊出来的高端旅行,压根就不了解高端人群的需求,他们不希望疲惫,他们希望旅行是一场享受,是舒适的、放松的。

    66号公路纵横美国东西,属于已经废弃的公路,N多粉丝前来自驾,要么开着老爷车,要么开着牧马人,要么开着哈雷机车,66号公路的LOGO也上升到了图腾的高度,沿途的加油站、客栈都印有66号公路,包括凯迪拉克还专门出过66号公路纪念款SUV,当时莫文蔚还来拍了一个广告片,很震撼。

    做过旅行社的人都知道,旅行是最容易产生恋情的。

    有人旅行,离婚了。

    有人旅行,结婚了。

    ……分割线……

    你为什么要读书?

    但这如同问,你从哪里来一样,答案有千万种。

    人生有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若将此话放在读书上,也是对的。世界本无定相,它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书属于谁?这一问像极了“我是谁”,让人无从解答。书属于每一个人,但它却很难属于大众。

    有幸去参加了吴伯凡老师主讲的萝卜社读书会,

    他用爱默生的一句话开的头,我印象非常深刻,说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变得幸福,你幸福了,世界的祸害就少一分。希特勒要是一个幸福的人,也许就没有世界大战了。期待索取又得不到,这是一种破坏。我们能对世界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

    让自己幸福,这不是自私自利,自己不幸福的人,一定会让周围的人不幸福。如果你的权力半径大一点,你造成的灾难就会多一点,比如这架坠毁飞机的机长;如果你的权力半径无限大的话,你造成的恶果就无限大,比如希特勒。如何去测试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有个最简单直接的方法:问路。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你一问路,对方很热情的告诉你,甚至旁边路过的人还要补充的说两句,生怕你不清楚而走错路,那一定是个幸福指数极高的城市。而有些地方,问个路甚至还要问路费,可想而知,他们内心的幸福感少的可怜。

    德国有句谚语,原文我不记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当你拥有很多你还想得到更多时,你就失去了一切;

    当你失去所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点点就足够了。人生有两个阶段:多,想更多,不断的做加法。但是这种状态是很难持续的。有个哈佛教授说过,如果你用钱来作为衡量的方法,那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你更有钱。加法最终的效应是0。

    当你拥有所有的时候,so what? 多问问自己,即使这样,那又怎么样呢?王朔曾经说过,就庄子的那句话,就那句话又能怎么的!人生其实就是从一无所有到有,再逐渐归零的过程。就好像一个方程式,左边很热闹,又是根号,又是xyz的,加减乘除,看起来轰轰烈烈,右边往往等于0。我们经常会为习惯性的冲动和欲望去做很多很多事情,其实当你意识到失败是种常态的时候,财富也好,情感也好,有那么“一点点”就足够了。我们总是逐渐的被外在的东西加码,身上的锁链越来越重,我们自己看不到,只是感觉到不舒服,这个时候,就是人生的第二阶段,需要开始做减法。

    减法原则我们听过不少,这听起来很俗套,可是你是否真的意识到做减法有多重要?道理别人是教不会你的,哪怕他讲的再千真万确,你还是感受不到还是不懂,只有场景能教会你。我想起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当你没有体验过真理的时候,它是无法被表达的。人生有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读书也是如此。

    由读书引申出来的四个阶段,这读起来有点像绕口令:

    1.不知道不知道:你不知道一件事,你还不知道你不知道,这是人生最初级最懵懂的阶段。

    2.知道不知道:随着阅历的增加,你慢慢知道了你不知道。

    3.知道知道:知识的储备让你把那些不知道变成了知道,你知道了你知道。

    4.不知道知道:最高境界,比如打字、弹钢琴,你不会再去想你此刻在干嘛了,行为已经成为你意识自动化的呈现,这也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

    为什么我们要读书?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锚,书就像那个锚,当这个世界在晃荡的时候,我们还具备安定住自己的能力。与读完此文的你共勉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1-13摘录旅行和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tg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