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本事,但是都没有国的观念,只要能建功立业实现报负,谁用我都可以。就连当年的孔子也有这种想法。
商鞅本是卫国人,姓公孙,司马迁称他为卫鞅。他先到了魏国,在魏相公叔痤府中打杂,但显然他这个杂打得相当有水平,以致公叔痤临终之前,对前来探病的魏惠王严重举荐卫鞅,魏王没什么反应。于是公叔痤摒退左右到小声告诉魏王:“大王如果不用他,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跑到别的国家。”
魏王走后,公叔痤喊卫鞅进房间,说大王叫我举荐国象,我推荐了你,但是看大王的意思好像不怎么同意,我就告诉他如果不用你一定要把你杀掉。你赶紧跑吧,不要被他们抓住。
卫鞅的思路非常清晰,笑道:他不不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
那个魏王回去以后还跟左右的人说:公叔痤看来是病得不轻了,他想叫寡人任用公孙鞅,所有的国家大事都听他的,真是荒谬。
公叔痤死后,邻近的秦国正在大举招聘人才,于是卫鞅去了秦国,求见秦孝公。
卫鞅和秦孝公谈了三次。
第1次和孝公说帝道。王听的直打瞌睡,
第2次和孝公说王道,王打瞌睡的更厉害了。
第3次和孝公讲霸道,情况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弯,秦孝公听着听着不知不觉之中两个膝盖靠到了坐席,促膝长谈几天几夜。
卫鞅很奇怪,问孝公:我跟你说的三皇五帝的事,都是前代的圣贤,为什么你会不感兴趣呢?
“管他那么多,很久以前的事情,我等不得,我现在就想捞个现的。”
于是任用卫鞅变法,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功勋制度,鼓励农业。
新的措施出台了,但是不知道大家能不能遵守,做一个实验先。
在城南菜市场,竖了一个大木头,贴出告示说:谁把这个木头驮到城北去,奖励十两黄金。
没有人敢相信,老百姓觉得官府在开玩笑,一定是给我们在挖坑。
于是把奖励翻倍,加大力度,完成这项任务可以得到50两黄金。
有人驮了,果真得到50两黄金的奖励。
徙木立信之后,开始大力推行新法。
卫鞅颁布严刑峻法,对于士大夫一族也一视同仁。
秦国太子触犯了法律,差点给他宰掉,毕竟是国家继承人,后来改成惩罚他的老师公子虔,这个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哥哥。他后来又曾经触犯了法律,卫鞅毫不客气得依法办事,对他施以劓刑,割掉了他的鼻子。
十年之间,秦国因为变法,国力大增,而且路不拾遗,国无盗贼,百姓丰衣足食。
后来秦孝公派卫鞅攻打魏国,卫鞅设诡计俘虏了魏国大将,迫使魏割西河之地向秦求和,并且迫不得已将自己的国都从安邑迁到了大梁,梁惠王懊悔地说道:“寡人当时怎么不听公叔的话呢?”
孝公以卫鞅的功劳,将商邑赐给卫鞅,号商君,后人故又称他商鞅。
商鞅相秦十年,秦国国富民强,周显王派人给秦孝公颁发官方霸主的光荣称号。
这是商鞅的高光时刻,与其说是秦孝公成功了,不如说是商鞅成功了。
商鞅牛得不行了。
他向来访的赵良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说自己使秦国从不开化走向文明、富裕,又给秦国建起了像模像样的都城,功劳就像当年的百里奚。
赵良告知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说谔谔”,这些年严刑峻法得罪了太多王亲贵族,处境已经很危险了,现在应该做的是把自己的封地还给秦国,去深山老林隐居,而不是独揽朝纲,否则大祸即将不远。
商鞅并不接受赵良的忠告,不久孝公去世,商鞅以前处罚过的太子赢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
昔日的仇人今天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公子虔闭关8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呈上了商鞅谋反的报告。
商鞅被迫逃走,有一天来到了秦国边境,天色已晚,打算住旅馆。
但是出来的匆忙,忘记带居民身份证了,于是被宾馆拒绝了,宾馆老板说:“我们大秦的法律,没有身份证的人住酒店,查实之后全家斩首。”
商鞅叹息道:“法律严苛到这种程度了吗?这正是自己给自己挖陷阱,让自己跳。”
传说这就是作法自毙的来历。
他去了魏国,结果外国人怨恨他杀魏国大将,抢魏国城池,于是将他驱逐回秦国。
惠文王发兵将商鞅杀死,并将他的尸体带回咸阳,按商鞅制定的谋反秦律执行车裂,而且诛其九族。
秦国的贵族终于把这个讨厌鬼干掉了。但是他们以为他们的幸福就来了吗?
错。
新上任的这个惠文王,不要商鞅这个人,却要商鞅的法。
如果春秋战国时不发生那么频繁的战争,那倒是一个挺美好的年代,因为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你喜欢的东西,而不必学子曰诗云,然后去考状元。
诸子百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家拱手作揖,迎来送往,招生都是满满当当,连农家生意都很好。
各家都是满满的人情味,只有一家例外,那就是法家,狠起来连对自己都是铁面无私残酷无情的。
但是偏偏对于治国来说它最管用。
商鞅死的很冤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