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一直琢磨怎么把妈妈的教导写出来。不是简单叙述,不是带情绪的抱怨,而是轻松而看见老人心理特征的描述,并富于同理心同情心,可实在做不到。认识与境界没有达到那个层次或阶段,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数量也不够,可按照妈妈的话“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的人,就是对自己认识不足,逞强蛮干最后一定没有好下场。”此时的她,完全可以以胜利者的口吻点名道姓地将我周围所谓失败之人数落一遍,再一遍。从刚刚给她看病的医生,到几十年婚姻中的父亲,以及妹妹,亲戚中的一个接一个,一律倒在她脚下,不是,倒在她的预言,好像她早早就知道这样的结局。
她说自己爱思考,是的,所有话语,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中间没有任何过度,却逻辑严谨,仿佛法官判词中的一条接一条,犹如一支支利箭,射向她八十年人生的照妖镜里的魔鬼,根本逃不出她的火眼金睛,任何人任何事都原形毕露,包括最后在她身边的儿子。“不要以为什么都不对我说,我就不知道,对自己的妈妈都不说那就是不信任,那样会很累很苦,而我却心如明镜。”我想到妹妹提到“失败”一词的表情和口气,脑子里一再出现“好邻居”简娜日记中提到的莫迪,我想那就是莫迪吧,她得说,她得用那样的心思批判这个离她远去的社会,而我,现在就是这个社会最后的影子。
一直希望我能做到“好邻居”或简娜那样面带微笑,心存诚意,觉得为孤寡老人做点事情,无论对她人看来是好事还是坏事,而对其生存来说是有益的,使内心或精神得到升华获得安慰。可我真的不能做到,因为之间的血缘与情感交织,那些是临时可有可无,是她们生命中的锦上添花,是一天中一两个小时的工作,而后又回到自己的另类生活中了。而我不行,我一天二十五个小时都侵淫其中,不能也不可自拔,而且,真心不希望她离我而去后,内心再产生“因碌碌无为而出的悔恨与痛苦”。由此想来,苦总是得苦,多多少少都是你的,早点比晚点好,接受比逃避好,我又借了一本《简萨默斯日记二》岁月无情。扉页有句法国谚语:可惜年少无知,可叹年老无力。
其实,第一本一直也未看完,总在慢慢体会,细细咀嚼,惊叹作者的观察力与表达力,令人产生的共鸣许久不去,可在我的指尖却永远敲不出那些字句,或者大脑里就从没出现过字句之源的思想。“明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却强弩硬上,只会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妈妈早就给我下结论了,就像她早就看出孙子不是学习的料,上大学就是痴心梦想的奢望一样,现在证明那就是个错误吧。我低头听着,面无表情,好像那说的是表弟们,是又做搭桥再造心脏瓣膜摘除胆囊,无可救药的他们。而内心又坐落一圈火山口,烈烈岩浆映红了半边天,嘶嘶冒着白汽,周围是焦黄的岩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