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刘子》卷46风俗诗解风自厚薄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
题文诗: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
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
谓之俗焉.风自厚薄,俗有淳浇,明王之化,
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故,上之化下,
亦为之风;民习而行,为之俗焉.楚越之风,
好勇其俗,赴死不顾,郑卫之风,好淫其俗,
轻荡忘归;晋有唐虞,遗风其俗,节财俭啬,
齐有景公,馀化其俗,奢侈夸竞.陈国太姬,
无子而好,巫祝其俗,事鬼神以,祈福燕丹,
结客纳勇,士于后宫,其俗侍妻,妾于宾客.
斯皆上之,风化者也,人习为俗.越之东有,
轸沐之国,及其人父,死即负其,母而弃之,
云是鬼妻,不可同居;其长子生,则解母肉,
而食其母,谓之宜弟.楚之南有,啖人之国,
及其亲死,析其肉而,埋其骨者,谓之为孝.
秦之西有,义渠之国,其人死则,聚柴焚之,
烟上熏天,谓之升霞.胡之北有,射姑之国,
其亲死则,弃尸江中,谓之水仙.斯皆四夷,
之异俗者,无足怪也.是以先王,伤风俗之,
不善故立,礼教以革,弊制礼乐,以和其性,
风移俗易,天下正矣!上正下义,上行下效.【原文】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风自厚薄,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楚越之风好勇,其俗赴死而不顾,郑卫之风好淫,其俗轻荡而忘归;晋有唐虞之遗风,其俗节财而俭啬,齐有景公之馀化,其俗奢侈以夸竞。陈太姬无子而好巫祝,其俗事鬼神以祈福,燕丹结客纳勇士于后宫,其俗侍妻妾于宾客。斯皆上之风化,人习为俗也。越之东,有轸沐之国,其人父死,即负其母而弃之,云是鬼妻,不可与同居;其长子生,则解肉而食其母,谓之宜弟。楚之南,有啖人之国,其亲死,析其肉而埋其骨,谓之为孝。秦之西,有义渠之国,其人死,则聚柴而焚之,烟上熏天,谓之升霞。胡之北,有射姑之国,其亲死,则弃尸于江中,谓之水仙。斯皆四夷之异俗,无足怪也。是以先王伤风俗之不善,故立礼教以革其弊,制礼乐以和其性,风移俗易而天下正矣!【译文】《风俗》风,是气的表现;俗,是习惯的体现。土壤、水质、气候等环境因素会影响气的缓急和声音的高下,从而形成不同的风貌;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不同的性格,这就是风俗。风的厚薄、俗的淳浇,取决于君主的教化。明君应该以教化来改变风气,使之变得高雅,以易俗来改变习惯,使之趋于正道。因此,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教化,也被称为风气;民众遵循并实践,也被称为习俗。
古时 楚越地区的风气崇尚勇敢,当地的习俗中充满了对生死的漠视;郑卫地区的风气则偏爱淫逸,习俗轻浮放荡,容易忘归;晋国有唐尧、虞舜的遗风,民众节俭,注重钱财;齐国有齐景公的遗风,民风奢侈,喜欢争强斗胜。陈国的太姬没有儿子,却爱好巫术和祭祀,当地风俗重视鬼神,以求祈福;燕国的燕丹喜欢结交豪杰,将勇士安置在后宫,当地风俗对待妻妾与宾客无异。这些都是君主的教化和影响,人们受到熏陶,形成了特定的风俗。
传说在古时越国的东部,有一个轸沐国,那里的人们在父亲死后,竟会做出背着将母亲遗弃,还声称她是“鬼妻”,认为不适宜与活人久居在一起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来。他们在长子出生时,竟会做出割下其母之肉来食用,还认为这对其他兄弟有益这样荒唐至极的事来。在楚国的南部,有一个食人之国,那里的人们在亲人死后,会分解亲人的肉并将其埋葬,认为这是对逝者的孝顺。在秦国的西部,有一个叫义渠的国家,那里的人们在亲人死后,会将他们的尸身堆积在柴火上焚烧,浓烟直冲云霄,认为这样做可以将逝者送上天空,称为升霞。在更远的北方,有一个射姑国,那里的人们在亲人死后,会将尸身抛弃到江中,认为这可以成为水中的水仙。这些都是古时四方边境民族的怪异习俗,根本无法用常理来惊讶或怪罪。(这些习俗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奇特和残忍的,同时它们又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逝去和葬礼的不同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已经逐渐消失,现代的葬礼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明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同地区的习俗都在不断地演变和融合。)因此,先王们担心风俗的恶劣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制定了礼仪教化来改变不良的风气,制定礼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随着风尚的改变和习俗的调整,使得整个社会变得端正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