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让人的心里总溢满了愤恨和无奈的心绪。
作品的第二、三、四、五部分描写了呼兰河小城东二道街里人们的生活。人们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天亮了干活,天黑了睡觉,脱去单衣就穿上棉袄,一天天,一年年,过着单调重复的生活。
王寡妇以卖豆芽为生,她的独生儿子掉到河里被淹死了,她疯了之后经常跑到庙台痛哭,哭过依旧回去卖她的豆芽。
染布坊里的两个学徒,因为街上的一个妇人,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按在染缸里淹死了,这个也被送进了监狱过完余生,而那个染缸里印染出来的布匹依然在街面上流通。
豆腐坊里的两个小伙子打架,把磨豆腐的驴子一条腿打断了,因为要赔钱,其中一个人的母亲哭瞎了眼睛。
造纸坊里的一个私生子被活活地饿死了,但是大家很不以为然,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死了就死了吧。
无论那个人的伤痛和死亡,都影响不了任何人的生活,顶多是升起点为时甚短的恻隐之心,然后大家的生活按照原有的模样继续着,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但是扎彩铺里为死人置办的物件却应有尽有,庭院,厨房,车马仆人厨师,而且做的像模像样、栩栩如生的,让看到的人无不觉得热闹非凡,更让穷人们羡慕不已:活着的倒不如死的好。
萧红在文中很嘲讽的指出了: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活着就只为了吃饭穿衣,死了就完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的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外人绝对看不出来是他家已经没有了父亲或是失掉了哥哥。”
这样的生活,让人很心酸无奈,他们的麻木不仁,不知道是一种悲哀呢还是一种解脱,他们不思考,就简单纯粹地活着,他们似乎没有要求,也没有痛苦,而对那些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这样活着也许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