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创业和谈恋爱有很多相似之处。
怀着无比的憧憬和向往,被热情冲昏脑袋,满腔热血饱含激情就去做了。
然后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接着在一次次心寒中默默忍受,忍到最后分道扬镳。
至少在我看来,没人会干脆利落地一刀砍断所有心绪,
就像没哪个爹妈会毫无缘由地抛弃自己的子女一样。
毕业之后,我想投身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觉得自己学有所成,希望尽自己所能,把我脑子里的、经历的各种,毫无保留地还给家乡。
另外,个人认为,目前家乡的教育事业急需新鲜的血液和养分。
我不想某一天,有人问我,你是哪里毕业的?当我报上母校的名字之后,被人嗤之以鼻且略带嘲讽地回上一句,哦,你怎么是那个垃圾学校出来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我自己骂可以,但别人说就不行。
又有人笑,你把自己说的那么崇高伟大,不是为了赚钱?
事实上,这个行业确实能赚钱,但并不是我的目的,至少我不是为了钱才去做这些事情。
直到如今,我依然可以拍着胸脯说上四个字,业界良心。
不过良心并不能当饭吃,如果没有雄厚的家境和背景,没人能撑到实现良心的那一天。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钱。
我向爸妈借了一笔钱,手里捧着厚厚一打钞票的时候,心里还真有点激动且不知所措。接着就是选址、招聘员工等一系列事情,不再赘述。
当我把一切稳定下来,才猛然觉得,这些钱远远不够,只能勉强支撑最基本的运营。于是我开始在各种平台借款贷款,只因为我不想欠人情。那时候我觉得,这世上最难偿还的,就是人情债啊。
但是拆东墙补西墙,就算精打细算依然花钱如流水。
我开始想办法找投资、拉赞助,开始被各种人无端挖苦讽刺,开始删除列表里的各种好友,并不是因为现实极端,只是渐渐明白,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维系我们自以为的情感和联系。
最后,当我想要放弃,老同学出了一份投资合同,老朋友们三千五千给我汇款,才得以苟延残喘。
事后我很认真地反思,突然想到高中分班时候班主任跟我们说的那句话,千万别让做人拖累了你自己。
可我又想到小时候父亲常跟我说的,做人要正直,说话要算数,做事要负责。
我的心里很矛盾,一时间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坚持。
最后,我选择退还所有费用并停止营业。
因为我发现,只有结束这些,我才能继续发表我的观点,才能不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恶意揣度。
自古忠言逆耳,人又都喜欢戴高帽子,所以总要有人站在风口浪尖,即便万箭穿心也要尝试登高一呼。
第一,错的不是孩子,是成人。
并不是说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也不是夸大“童言无忌”,而是强调家长和教师的作用。
家校合作必不可少,但据我个人对本地区的考察,家校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甚至互相推卸责任。
部分家长希望把孩子交给学校“全权处理”,总是把“孩子就交给你”之类的言辞挂在嘴边;部分教师将各种任务直接丢给家长,于是家长总是抱怨“到底谁是老师”。
孩子并不是沙包,他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察觉到这些,一些孩子无所适从,一些孩子也学着“两边倒”,然后钻着空子随风摇摆。
再者,教师队伍中难免存在一些渣滓,课上讲大概,课后收费讲重点,亦或是有偿兼职赚外快,对于这些人,如果我有权利,必定除之而后快。
最后,发现孩子的成绩下降得厉害,这些老师开始推荐各种培训机构,家长也开始“有病乱投医”。
其实,能够主动“寻医问药”是件好事,但我仍然想问,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吗?作为家长,难道不应该谨慎严谨地给予孩子最优质的教育吗?
我见过学校老师让孩子去做智商测试,我也见过家长一边痛骂孩子不听话一边夸孩子聪明绝顶,这让我很困惑。
孩子本身处在探索的道路上,只要不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都不能称之为过错,而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如果不能完全践行,就必然是种过错了。
王阳明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我只能看到一片漆黑。
第二,行为主义对于塑造行为有着直接、快速且高效的作用。
不否定人本主义,但不应当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特别对于暂无或者缺乏完全认知能力的对象。
行为主义心理学致力于研究“S-R”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刺激--反应”。
华生曾经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孩子,我能把他们培养成我期待的任何人,医生、律师或盗贼。这种说法可能偏激,但依然具有说服力,至少无数实例能够为之证明。
新兴的一系列心理学,虽然口头上逐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依然只能使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疗法。
有人反问,那么认知主义呢,那么不要以人为本了吗?那么我只能也反问,你能确定所有的对象具有完全认知能力吗?
我们就从0-6岁这个阶段来看,从蒙台梭利对低能儿童的教学和研究来看,我们是怎样应对的?我并没有否定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给予关爱和尊重,仅仅探讨塑造和培养,因而不需要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抨击。
综合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打两个不恰当的比方,幼犬并不能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对错,想要塑造它的行为,就得用“刺激--反应”;如果病人总问医生为什么自己的病还没好,那就应该先检查下有没有按照医嘱服药。
第三,心理鸡汤横行,为求新颖抨击素质教育。
我看到有家长在朋友圈疯狂转发一些文章,标题大概是“没钱就别谈素质教育”、“别被骗了,素质教育根本不存在”、“教育减负是寒门真正的灾难”之类。
这些文章的中心大都围绕着“美国并没有提出素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的都是有钱人”、“普通家庭就别谈孩子的兴趣”,打着教育的幌子,呼吁家长把注意力转移到仇富和社会不平衡上来,通篇结束也没谈到素质教育到底怎么就是“骗术”。
我国目前确实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现象,但是国家和政府全身心致力于优化和调整,结构整体呈缓慢上升和完善的趋势。
首先,减负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也为素质教育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让孩子不读书,不做作业,孩子不努力,跟减负并没关系。
此外,任何政策的实行都具有双面性,我们不去考虑自身的问题,而去骂政策,难道不是本末倒置么?因此将教育减负称为“寒门的灾难”不过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罢了。
其次,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把素质教育扯到“美国”,我个人更倾向于将其评价为“崇洋媚外”。
此外,将素质教育跟个人经济挂钩,是一种无知的想法。
我国的义务教育非常完善,相关部门也在给予努力保障。再者,等到孩子接受大学教育,如果家长还在讨论“有钱人和穷人”的问题,我是否可以认为打算让孩子一辈子当个“妈宝”?
确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危险,但届时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不能自食其力,反而去仇富,这样的教育不要也罢。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不去充实自己,在这居高临上地批判政策,看似机智强势,实则怯懦不堪。
其实,我放弃自己的第一份事业,并不是败给了现实,而是败给了自己。
个人的经历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我始终觉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