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在不远游
很多人会照字面意思理解成:父母在,不要出远门。
孔子可没这么迂腐,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就是“确定的去处”。整句话孔子说的是:“父母在世,不离家远行,如果要外出,也必须有确定的去处。”
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孔子从来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所以,年轻人不要慌,世界那么大,想去看一看的,和父母沟通好,就大胆去吧。
2.以德报怨
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报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原文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所以,“以德报怨”并不是孔子在提倡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孔子真正的价值观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里的“直”,可以解释为“公正合理”。
3.三思而后行
看电视剧时,特别是古装片,经常会听到一句这样的台词:“主公,你要三思而后行啊。”首先要声明,古人说“三”,一般并不指数字“三”,而是次数很多的意思。但这句话后面还提到了“再”,所以仍可看做数字“三”。
这段《论语》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季文子凡事要思考三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思考两次,也就可以了。”
季文子是鲁国的一名贵族。显然孔子并不赞成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两次也就够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
那些我们深以为谙熟的孔子名言,其实都理解错了4.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不管怎样,从字面意思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已经成了古往今来攻击女性的第一话术。同样因为这句话,孔子一到现代社会就背上了“不尊重女性”的黑锅。
别忘了它还有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直译下来就是,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是最难养的,与他们亲近了,他们就会不逊从;与他们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而且孔子所言的“小人”,多指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实际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仔细想想,也许孔子当时只想感叹:相爱容易相处难。
5.愚不可及
宁武子是卫国大夫。孔子对他有个评价:“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国家政治混乱时,就表现得很愚笨。他在该聪明的时候聪明,这个别人也能做到;他在该愚笨的时候愚笨,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愚不可及”这个贬义词,最早其实是孔圣人用来赞美宁武子的!变化这么大,估计连孔子自己都想不到。
那些我们深以为谙熟的孔子名言,其实都理解错了6.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这里的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好友相见,小打小骂,其实是一种亲热表现。就像“老不死”这个称谓,也经常被一些老夫老妻用来秀恩爱。不过,“老而不死是为贼”到了元明时期,已经普遍作为不敬语了。
7.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请教何谓君子。于是,孔子谈了君子的最高境界。子贡又问:其次呢?孔子又说了一番话。子贡再问:再次一等呢?孔子这才说:“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说话必定有信用,行为必定果决,这是不管是非曲直的固执小人!不过也可以算再次一等的君子吧。”
此处的“硁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的庸人。
8.三十而立
现在很多人会把“立”理解为成家立业。但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在《论语·尧曰》中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他说的“三十而立”,其实是指这个时候,他已经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可以立足社会。
孔子的“立”,立的是人格。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
9.学而优则仕
然而这里的“仕”并不是指做官,而是说具体做一件事,也就是实践。“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
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学而优则仕”并不是说“读书好就能当官”。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有人会把智者和仁者对立起来,变成“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这样理解就错了。孔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
在很多人眼里,旅行是一件又累又有风险的事。
有钱去旅行也就算了,真的搞不懂那些没什么钱、死命省也要去旅行的人,是一种什么心态?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一位网友是这么回答的:
我觉得人生在世,对于“意义”这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定义不同,有些人喜欢现实中按部稳定的那一套,也有些人更重视于别的东西。
这两者并无孰高孰低,只是想要的东西不同罢了,而这世界本就应该是多元化的不是吗?
对于我来讲,不管有没有钱,我都想去见识这个世界更多的地方,只不过没钱的时候需要更努力、更辛苦一些罢了。
而这点辛苦,好像也还能接受。
01
很多时候,时间和钱,不过是我们给自己预设的困难和借口。
其实想想,似乎每个人都有一颗看世界的心,但总会被各种各样的理由绊住脚步。
22岁,你说没钱没时间不出发;
27岁,你有了家,有了TA,工作压力大了,更没办法抽身;
30岁,你有了孩子,孩子要上学,所有假期,周末都统统给了孩子;
45岁,你开始浑身疼痛,早就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连熬夜都小心翼翼;
……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老的走不动了,才知道有些岁月回不去,有些路,过了就是过了。
有人会说,其实还不是因为没有钱,等有了钱,这一切都不会是问题,旅行说走就能走。
可怎样才算有钱呢?
等我不为吃喝发愁的时候吧!
我打赌,真到了那一天,你就会说,等我有自己房子的时候吧!
等你买了房子又会说,等我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时候,当一切都满足的时候,你又会说等我换一套更大的房子、一辆更好的车的时候……
就这样,比你穷的人都已经足迹踏遍世界,而你,还在做着“等我有了钱”的美梦。
我们可以贫穷,但是不可以没有行走的决心。
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去更多的地方,你才会发现生命的意义远不止眼前。
02
毕淑敏是一个极其节俭的人,但她从来不会在这三件事上节俭:学习、旅行、锻炼身体。
真正的天才太少了,要想让梦想照进现实,你永远也离不开学习,正如她所说,机遇是牵着婚纱的小童,如果你不学习,新娘就永远不会出现在你人生的殿堂。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硕的身体,纵使你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终究无法得到施展。
至于旅行,它会让我们的身体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会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
旅行不只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它更是一种经历,能让人看到想象之外的世界,让人渐渐变得宽容,或许还会隐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穷一直苦,我们还习以为常。
人不能因为穷而困住自己的格局,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那样的穷,就真的是一辈子都很难改变。
再穷也要去旅行,只有在路上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你的人生方向在哪?下一步,你该怎么走?
我现在没钱,所以我知道我要努力挣钱,但我挣钱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生活。
03
更何况,即使不旅行,钱也未必攒得住,最后还会变成一个没钱、也没过好这一生的人。
还有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理想是买车、买房、变有钱,其实,那不叫理想,叫欲望。
欲望会令一个人变得很自私,自私到都舍不得给自己花钱,你也不会感到快乐。
都说人最不能辜负的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理由,即使再穷、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看看远方的风景。
于我而言,家不用太大,够住就好;餐食不用太复杂,用心就好;衣服不用太昂贵,适合就好。
与其追求物质上的奢华享受,我更希望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多出去看看,发现不同的生命意义。
当然,我也不会短时间内去太多地方,不能节奏太快,我得努力工作,好好攒钱。
旅行从来都不是有钱人的专属,爱旅行的人不过是把别人平时买包、买口红、买游戏皮肤的钱省了下来去旅行。
因为他们会把出门看世界,当作是对自我的投资,而旅行,也会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和回报。
请相信,同样的风景,你用20岁的眼睛去看,和你40岁时看到的一定不同。
因为风景一直都在,但那颗年少轻狂的心终究会消失。
如今的我,虽然也没有多少钱,但我还是会选择继续努力,去看这个世界。
“再穷也要去旅行,再累也要有生活”,送给每一个,为了生活而辛苦奔波的人。
06:49:17
肖生科2019/9/5 06:49:17
有一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的君子,看重的不是奉承,所以巴结无用;
真正的朋友,看重的不是名利,所以无关地位。
只需要做好自己,冥冥中自有缘分。
当两颗心相交的那一刻,身份的隔阂便都成了春日消融的冰雪,随江河而去。
高山流水,幸遇知音。
年未三十,俞伯牙已经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琴师,许多人慕名而来,百般求见,却被他拒之门外。
当他在山上鼓琴时,一个樵夫站在旁边听琴。旁边的童仆得意洋洋地说:“这可是大名鼎鼎的伯牙先生。”
樵夫并没有因为伯牙的名声而露出谄媚之色,反而沉醉在琴声里,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
伯牙不动声色,转念想着流水,樵夫感慨:“我好像看到了流水汤汤而去。”
这时,俞伯牙却琴起身,拉着樵夫的手,惊喜地说:“您才是我真正的知音。”
这个樵夫便是钟子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弹琴。
让人舒服的友情,始终是离开利益关系的交契。
两个平等的人相互信任,彼此坦诚,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相处。
如果有一段友谊需要你小心翼翼地维护,是否也会觉得疲累不已?
如果有一段感情需要你唯唯诺诺地应承,是否也会觉得精疲力尽?
单方面付出,总有一天会山洪暴发。与其撕破脸皮,不如及时放手。
哲学家马克思说得好,“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何必攀明月,明月自相随。
真正舒服的关系,无关讨好,相处不累。
02
把身边的位置,留给懂你的人。
有时候,分开不是因为矛盾,只是三观不同,追求各异。
还记得“割席绝交”的故事吗?
那天,一辆华贵的马车从书院门前经过,管宁专注于读书,华歆却忍不住跑出门去看。
回来时,管宁将两人同坐的席子分开,淡淡地说:“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朋友。”
华歆先是诧异,后来便释然了。
当自己向达官显宦投去羡慕的目光时,对方早知自己有意于仕途。
他并没有强求和挽留,而是尊重对方的选择,彼此心照不宣。
既然无法同行,那就从此你走阳关道,我过独木桥。
志同道合者为朋,意气相投者为友。
硬要和三观不同的人走在一起,时常会因为迁就而违背自身的意愿。
或是身处人群,又不愿随波逐流,越来越感到孤独,每一场喧嚣都是折磨。
与其逢场作戏,勉强维持这段双方都不舒服的关系,不如果断离开。
有道是,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遇到了,便只当萍水相逢,做泛泛之交,无需为难自己。
把身边的位置留给懂你的人,才是明智的选择。
03
维系感情,在于彼此尊重。
文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我们生活得太拥挤。因此我觉得,我们缺乏彼此尊重。”
关系再好,若是相处起来没了边界,便会不可避免地相互干扰;言语之间不知尊重,也会渐渐产生隔阂。
读者李芳,曾经在公司认识了一个朋友,两人住得近,经常一起上下班。
每个周末,她们经常会约出去逛美食街,分享哪家的衣服更好看。
原以为会一直这样好下去,直到李芳开始备考公务员。
因为时间比较紧,所以她周六日都在家复习,没想到对方的电话却接二连三地打来。
“抱歉,我要复习,不能陪你玩了。”
“这种考试不是随便考随便过嘛,出来嗨啊。”
听到这话,她有些不舒服,但也没有放在心上。可长此以往,她不但没办法静心复习,甚至对电话铃声产生恐惧。
一天,她终于把对方的号码拉黑了,才长舒一口气。
最能解渴的,莫若一杯水。最舒服的关系,莫过于淡而不腻。
活得通透的人,都明白这一点,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出于善意地保持距离。
这种分寸感,并不是冷漠傲慢,而是不越界。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不侵犯他人的边界,同时保住自己的底线,才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很喜欢一句话:“隔天涯之遥而不生疏,居咫尺之地而不狎昵。”
费力的感情,不必勉强;心灵的交契,无须多言。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始于性格,久于舒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