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欢心家庭教育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星辰计划2024年第17期周作文“诺”专题活动。
在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说法:每个孩子在出生之前,都在天上挑选妈妈。
孩子自己挑选了妈妈,那就自己挑选了剧本。不过等他出生后,就忘记了是自己挑选的剧本。
尽管如此,孩子在心里为父母立下了一个诺言:他这一辈子要忠诚于父母。
这个童年时立下的诺言,就是童年誓言,一直存留在孩子心里,一直影响孩子的一生。
上了很多课,认识了很多同修,不少人的婚姻,都很不幸福。
记得一个同修说,她爸爸跟她妈妈打架时,就扯着妈妈的头发往墙上撞,妈妈只能大哭大叫,幼小的她吓得要死,只能躲在角落哭泣。结果,她成年后找的伴侣,也对她家暴。
记得一个同修说,她妈妈和爸爸老是吵架,妈妈老是占上风,不停地数落爸爸。成年后,她找的伴侣很老实,很勤快。可是很快,她就活成了自己的妈妈,不断地挑剔自己的伴侣,动不动就发飙,扔东西。
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个案例。
妈妈的婚姻很糟糕,一直被爸爸打骂,几经努力,后来离婚了。
女儿长大后,找对象时特意考察了对方,甚至当着对方朋友的面打了他一巴掌,发现对方脾气很好才结的婚。
可是婚后,他们跟妈妈住一起。妈妈老挑剔女婿,指出他很多缺点,要他改正。女儿也挑剔自己的先生,母女俩一直谈论女婿的不是。
在婚姻中感受不到幸福,女儿没有想着离婚,而是去求助了-找咨询师做了心理咨询。
咨询师让女儿给父母的婚姻打分,女儿打0分;再给自己的婚姻打分,先生努力工作,有空时帮忙做点家务,还会照顾孩子,她打了9分。
通过咨询,女儿才知道,原来是妈妈嫉妒自己的婚姻幸福,所以一直挑剔女婿。
曾奇峰老师在他的《幻想即现实》里这样说:
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挑剔伴侣,把自己的婚姻破坏掉,不把妈妈的人生衬托得太不幸,可以和妈妈同病相怜。
另一种是尽可能使自己幸福,再用自己幸福的那部分去影响妈妈,帮助她慢慢从婚姻阴影里走出来,使她重新获得相信婚姻、重新生活的能力。
尽管我们的父母在潜意识里会嫉妒我们的幸福,但在他们的意识里,还是祝福我们能获得幸福。
尽管我们一直谨记着童年时立下的诺言,但我们依然渴望幸福。
尽管我们获得幸福,看似对父母有点不忠诚,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幸福的部分去感化他人,让他们也重新拥有幸福的能力。
规则总有打破之时,诺言也有不需要兑现的,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必须”和“应该”。
那份懵懂无知时立下的诺言,那份沉甸甸的童年誓言,也许可以写下来,写在纸上,再一把火烧了,让它随风而去吧。
毕竟,比起那份诺言,我们的幸福,来得重要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