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器遍地开花,咖啡厅、写字楼、地下室、甚至学校的某栋大楼都成了孵化器。一年后,全国各地孵化器迎来倒闭潮的报道和预言又传遍网络。作为产业园的标配,凡是自己创业做产业园的,几乎都考虑过甚至做过孵化器。创业不易,做好孵化器更不易。
抛开当前市场上孵化器的生存状况不说,众创空间的主线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孵化器?今天,中联智创有幸请到了孵化之家创始合伙人杨亮先生就“当前创新机制下,孵化器应该如何建设”主题进行分享。孵化之家是致力于做中国孵化载体资源数据专业服务机构,杨亮先生曾履职华为全球市场部多年,后担任某欧洲出版服务集团中国副总裁,直至联合发起、创建孵化之家(www.fuhuazhijia.com)。
创业孵化器,不是你想就能做
近年来,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器非常火,而在孵化器一片繁荣的背后,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其中探讨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建孵化器?如何建设孵化器?有观点认为,众创孵化器之所以这么火,是为了争取政府的优惠扶持和补贴,而真心实意做孵化的却少之又少。根据本人多年的市场经验,以及孵化之家接触的企业来看:不可否认做孵化器的动力中有政策驱动因素,但从大局来看,无论现阶段是政治诉求也罢,其他诉求也罢,市场终究会让大家回到价值主线上。
那么,众创空间价值主线是什么?孵化器、众创空间到底是什么?绝不是一座房子,一个显在的手段和方式。我的理解,孵化器是新一代驱动创新机制的建设。值得强调的是,孵化器绝对不是任何地方、任何人想做就能做的。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就要结合中美市场发展趋势、结合大的产业和经济转型来分析。
创新孵化器,就是驱动创新的最新形态
在这里,我结合孵化之家咨询师梅晨斐老师的一些材料,以我曾经服务过科技圈为例,简单分析下孵化器与驱动创新的关系。在过去的60年中,科技圈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从典型公司的演进上来看:1950-仪器时代-Xerox、1960-微芯片时代-Moto、1970-PC-Intel、1980-软件-Microsoft、1990-互联网-Google、2000-SaaS-Facebook、2010-手机-微信、2015-虚拟现实-Oculu……以上公司基本上都是美国公司,可以看到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这得益于美国的创新体制。华为CEO任正非先生曾说过,华要学习的不是公司而是美国的大体制。沿着美国科技公司的发展链条,可以发现支撑美国科技创新的驱动机制是什么样的。
第一波发展驱动力量:军工实验室。
无线电、仪器仪表等科技的原型,二战后大量的战争技术开始转移商用,促进了技术的第一次发展;
第二波发展驱动力量:理工院校的崛起
(MIT,二战后美最大型的战时研发商;UC BERKELEY,承包了原子弹研究计划;Stanford,诞生了硅谷之父Frederick博士等精英)
第三波组织型驱动力量:企业研发中心。
以贝尔实验室、谷歌研发中心(谷歌眼镜、无人驾驶等)为代表;
第四波发展驱动力量:企业战略投资部。
这时期凭借企业自身的研发驱动,已经不够不能促进科技的发展,因此驱动力量走向宏观的整合和投资并购,即走向企业战略投资。例如,今天的谷歌其实已经不是谷歌,而是Alphabat;Alpha也不仅仅是机器人。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张图,Google的Alphabat架构,或者说已经是Alphabat下的google。
第五波发展驱动力量:以YC为代表的美国新型孵化器。
随着近一两年来中国的双创启动,已逐渐被大家传播和认识。据了解,YC 新型孵化器已投资1000+企业,2400人创始人网络,创造了6.6千万的市值。
以一张图表来总结科技领域创新驱动走向,即为下图
从以上案例,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新型孵化器=驱动创新,即新型孵化器就是驱动创新的最新形态。
小、深、美的孵化器发展更好
众创空间孵化器承担的历史使命是服务于创新驱动,新形态下的创新驱动会更加开放、市场化、更小单位。因此,发展较好的孵化器众创空间,除了依靠强势的产业资源背景外,就是小、美、深的。
这里的小,美,深,怎么理解呢?以深圳某民营孵化器为例,该孵化器只做精密检测,用一年的时间,几乎把深圳该细分领域的资源全部整合完毕。现在,只要涉及到精密检测,政府会第一个想到它;该行业只要有新品发布就会直接联系它;各种机构、平台纷纷上门寻求合作,任君选择多种盈利模式,此外,在内部服务项目资源、市场通路等方面的对接和服务上都十分高效。
这个例子中的孵化器即为小的典范。当然,成功的孵化器在深圳有很多典型样板,如国家级孵化器中国科技开发院中有一个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服务,整个链条。大型园区或强势资源尤其是民营机构刚进入到这个领域时,可以重点参考一下该孵化器。
还有一家孵化器也做得非常好,主要围绕城市旧改,打造孵化器服务集群,服务于园区招商。
此外,围绕深圳多电子制造业的特点,有一家美国硬件孵化器。它从硅谷搬到中国,充分利用深圳本地制造的优势,跨越中美,在全球招募相关领域的项目——在中国开模——到美国融资铺全球推广通路,整个流程非常好。
在深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上海的创新创业氛围较深圳差一些,但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案例。
今年是孵化器市场化元年,参考美国的市场现状,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领域的蛋糕肯定不止是政策红利。孵化之家追踪孵化器领域一年多来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案例,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做深度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