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生活在宋末元初,皇室成员之一,南宋灭亡后一度蛰居在家,后又在元朝为官。也是迫于这种无奈,一生寄情于笔墨。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多为贬损之词,其原因无非是出仕蒙元。我在网上简单的搜索了一些相关历史和文献,做了一些自己的总结,我的观点也只是片面的。
赵孟頫天资聪颖,十四岁便做了官,家族的强大使他的周围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接受当时最好的教育,不能说是温室里的花朵,但至少没有受过贫苦农民的苦难。
宋朝灭亡我想对他和他的家族而言都是天大的事,正常的一个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是不会接受仇家元朝的俸禄的。赵孟頫也不例外。
赵孟頫是32岁开始在元朝为官,22岁时南宋灭亡,这十年的时间历史上有记载,很多元朝的官员都是劝他入元为官的,我想这种情况肯定也非常多。但他都是拒绝的,这种拒绝也是理所当然。
这其中有一个叫程鉅夫的御史,奉皇帝的命令去搜访这些有才能的宋朝遗臣,这些人当中自然少不了赵孟頫。但由于赵孟頫的身份,他跟这位御史大人推心置腹的讲明了不想为官的理由。这次这位大人没有难为他。
可是第二次又一次被拜访,这次程鉅夫势在必得。我想他再拒绝即便没有杀身之祸,也便没了人身自由。
这里便是后人指责的地方,贪生怕死,没有气节。如果单单站在这个角度看,他跟同时代的文天祥比,确实逊色太多。
就人而言不怕死的恐怕不多,赵孟頫选择了苟生并不比痛快的死去轻松。在这种大背景下他选择全身心投入到书画之中就不足为奇了。
单单同意招安这一个事情,已被一些爱国情怀深厚和后世有气节的名人所不屑了,在元朝为官时受到其他官员排挤,不被重用,也是常有的事。可叹他的一生并不得意。
但历史上的赵孟頫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上都是会尽力为民着想,举两个例子,至元二十七年,他36岁的时候,北京地震,伤亡几十万,当时赋税严苛,民不聊生,百姓有因此而自杀的,赵孟頫以此为契机建议皇上大赦天下,免除赋税,来消灾弭祸,救百姓于水火。第二年,丞相桑哥也因赵孟頫的劝谏,联合皇帝近臣被揭发。为民除去一大害。这种为民着想的例子还很多。
所以,我认为,他为官不为贪图荣华富贵,不为位高权重。只为保住一家老小,甚至他的旁系子孙能安稳的过日子。
往大了说,也是为了全国千万子民。
当时的元朝刚刚建立,各方面军备肯定非常雄厚,会打仗的将军骁勇善战,数不胜数。而当时的宋朝本就疲弱。想要反攻是完全不可能的。赵孟頫的招安,皇帝表面的优待,多少算是做给百姓看的。以此来稳定民心。
无论怎样,我认为的赵孟頫只是选择了一种平常人都会做的正常决定。只是心中的悲悯化作了对艺术的追求。而且也正因为这种遭遇,才给后人留下来无法逾越的文化宝藏。
赵孟頫被后世称为“诗书画印”四绝。他在文学,书法,绘画,金石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书法和绘画两方面的成就,为后人所不能超越。
接下来我们谈谈他的书法。
我真正意义上接触赵体是在一年前。在此之前,也是相信他为人懦弱,所以字会疲弱无力,不去用心学习。很谢谢现在这位亦师亦友的老板,帮我纠正了这种思想。
宋代的书法在苏轼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脱离了晋唐尚韵书风。而赵孟頫是在这个时期尽力扭转了这个局面。他的书法直追二王,一改宋代书风,一股复古思潮遍及全国,影响了后世很多书法家。我们知道,晋唐是书法史不可逾越的高峰。而直到了赵孟頫,算得上是第二个高峰,之后再没有如此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