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里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英国人开始搜索:什么是欧盟。
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脱欧都能说上两句,基本停留在:买买买,英镑贬值,留学,卡梅伦辞职,房价,难得有个全民参与的政治经济话题,但是脱欧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根本没有去想。
所以,常常是你一开口,我就知道这个观点是来自哪篇文章。
我们只是在凑热闹,一类是我转转转,一类转的同时评论几句,这两个差别就在于:前者不知道该如何评论才不暴露自己的无知!
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却什么也不写很多时候一个热点过去了,但是你也没搞清楚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你的观点是什么。热点之所以能从众多事件中突围,说明戳中了大多数人的心,所以分析热点在各个方面都能有启发,我们也通过一个又一个事件,发现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从而更加了解自己。
怎么改善?可以从主题式阅读微信开始,以下内容是入门级,觉得太小白的建议跳过。先快速浏览找出带数字或者总结性质的文章:如一图读懂,全面剖析,10大影响等,这里选5大改变(也要看清楚消息来源,比如这篇实际是转载BBC和人民日报)。
5大改变然后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切入,比如房产,接下来可以搜索“脱欧房”界面就会变这样。
脱欧 房至少看10篇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做这件事最多的人往往是微信小编。
看了10篇甚至更多,一般你会发现1个角度新颖的。比如最近都在说王石可能被华润和宝能赶走的事儿,结果看到插座学院写的是《很爱万科这些年的海报与文案》,盘点了39张,这种借热点营销不但角度新颖,还都是干货,哪个文案不会点开看看?
在遇到一次热点事件时也不能迷信权威,有时权威也是要站队伍的,比如在挺王石的人有些是真的佩服他,有些则可能因为跟他是朋友,而乌合之众喜欢凭感觉站队伍,在刚听说王石这个人之后就可以像认识他多年一样盖棺定论:不作不死。过几天又有一波文章出现说王石出局是当代商业的悲哀,然后这些人就纷纷觉得被打脸,从多角度去了解一件事,任何时候都是应该的。
如果想找个靠谱的权威作为延伸阅读,有一个小建议,付费订阅一个你感兴趣的人。
这样能够得到一个在压力和动力下打造的精品内容,看看在这个领域的专家是怎么思考的,他是怎么追热点的,他是怎么写的,重要的一点,我们对于付费内容会更珍惜,你看得认真,想得越多,得到的越多。
比如我订阅了《李翔商业内参》,里边提到万科控制权争夺的九个看点,付费内容具体就不说了,单就下边的评论比一般的长很多,也更有思考,这种讨论也就更有价值,吃一顿好的和看一年好内容你选哪一个,再说这不仅是一年的内容,里边还包含了这个人多少年的积累?
微信和其他平台一定会涌现出更多付费内容,能用钱买知识,能和专家直接互动,真是个好时代。声讨微信的文章很多,但是慢慢你会发现,牛人都钻进微信写起了公众号,就因为他们用了微信就不牛了?有思想的东西放进书里叫思考,放到公众号里就叫无用的知识?
罗振宇总说他虽是贩卖二手知识,但是大家也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工出自己的东西,你能把它们采撷出来也是功德一件,正如金圣叹只要赞叹着真好啊就够了,因为这可以让更多的人发现美好。
余华也早就写过:“我对这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所以没必要妄自菲薄,试着在每一次转发时亮出自己的观点,前提就是:认真思考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