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对于杜甫的喜欢,是从毕业以后开始。上学时候,颇为厌倦,他不仅让我们背诵的课文篇目增加了,更多的时候,我都觉得他是在无病呻吟。现在想来,是因为从来都没有读懂过杜甫吧。如今,提起杜甫,我只会想到“伟大”二字。
Clara的课本中有这首古诗,她说自己不太理解,让我给她讲一讲。我在上学的时候完全没有学到这首诗,所以当我第一次读到杜甫这首《月夜忆舍弟》,我就深受感动,甚至有些想要落泪。
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令人多愁善感的季节。戍楼之上,鼓声响起,这意味着夜晚的到来,宵禁的开始,行人的断绝,此时四周应该是一片寂静。而就在此时,一只孤雁从天上飞过,传来阵阵哀鸣,让原本就寂静的夜晚显得更加寂静。大雁是候鸟,时值秋日,北雁南飞,成群结队,这本是自然规律,而此时此刻,我们所见的这只大雁不知各种原因落了队,自己单飞,发出阵阵哀鸣。这如何能不令人感伤呢?首联,无论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还是听到的声音,都叫人感到悲凉。然后我想更悲凉的情景还在后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很明显,诗人这句话说的有些无理。为何无理?张九龄曾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我们身处何处,欣赏到的都是同一轮月亮,那为何偏偏就故乡的月亮最明亮呢?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这样写到:“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月是故乡明”,不仅写出了诗人对于故乡的偏爱,也同样写出了万千游子的心声。那是一个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难以忘记的根。以至于千百年后,当我们读到“月是故乡明”的时候时,都会深受感动。
人皆有情,对于故乡的思念,大部分是源于对亲人的思念。诗人也是如此,那他在思念谁呢?诗人在思念他的兄弟啊。杜甫兄弟五人,他是家中老大。古人有云:“长兄如父,长姐如母”,那我想杜甫作为家中长子,他对于弟弟们的情感可能更为深厚。那既然如此惦念,就去看看兄弟们啊!此时此刻,弟弟们都在哪儿啊?我们不知道,杜甫也不知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的故乡在河南巩县,而那里也是被安史之乱破坏最为严重的地方,战乱爆发,骨肉分离,有家难归。想要知道彼此的死生状况,都无法实现,这是多么伤痛的事。其实,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过和杜甫一样的遭遇,同样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家园荒芜,兄弟五人四处分散。所以白居易写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这样的感人至深的诗句。无论是白居易还是杜甫,都是情真意切,都让我们备受感动。但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都是兄弟分散,但白居易尚且知道兄弟们的下落,所以才能写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而杜甫呢?日夜惦念兄弟们,却连他们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这如何能不令人伤痛!可即便没有彼此的消息,杜甫依旧希望“寄书”,哪怕报个平安也好,可原本寄出的书信就常常因为山高水远而不能送达,更何况是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呢?杜甫深知这一道理,但对于兄弟们的惦念,就是这样牵肠挂肚,无从放下,可是又无计可施。这如何能不令人动容?
可即便诗人的情感再强烈,也没有痛哭流涕,也没有狂呼乱叫,无比深情的语言用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语句说出来,杜甫的心中该有多么沉痛。
语淡情深!好一首《月夜忆舍弟》!好一个诗人杜甫!
赠君一明月 以慰相思意于2019年10月3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