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8-31

2018-08-31

作者: 皈命弥陀佛证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06:54 被阅读0次

请问师父:我儿子今年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我已在佛前发了愿,等他考上以后,我会去寺院捐款一万元。

您说我儿子能考上吗?

法师开示:对于这类型的问题,初学佛的居士多有疑惑。譬如一些居士也发类似的愿:有的在佛前说我孩子生病了,我发愿他病好以后,我就捐款若干;或者是在佛前发愿,我儿子若考上大学,我就去寺院捐款。总而言之,很多居士会在佛前求现世的福报而发愿,究竟这些愿能不能实现呢?

其实世间的福报,无非就是三种:财富、健康、智慧。佛在经中说,世间福报财富、健康和智慧,是来源于前世的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有此世的善果,必定有前世的善因,因果是不虚的。正因为每个人在前世种的善因不同,那么这一世所享受的善果也大不相同。因此说你要想这一生有财富、有智慧及健康,前世必定要修布施。如果说这一世受穷困、或者没有智慧、或者是身体不好,那就要补种福田。(当然,种福田也要有智慧鉴别,最好要找真修行的寺院或法师去种,譬如种地不会选择盐碱地一样。)

很多莲友学过《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经过了云谷禅师的开示,努力的修各种福报,于是其一生便非常圆满。本来命中无子,也得了两个儿子,命中无大功名,最后他也中了进士了,本来是短命,最后寿命延长到七十多岁。所以说在这一世,只要至诚的去修行,是会有好结果的。居士要想拥有财富、智慧、健康这些福报,你得以至诚心去修行,你不修行,凭空去想,或者只是在佛前说了一声,跟佛打了声招呼,你就想得到世间各种福报,是很难如愿的。

大家可能都听过南朝梁武帝的故事:昔日梁武帝好乐修行,拜志公和尚为国师。一天,梁武帝问志公和尚:“我今天能当上皇帝,不知前世做了什么功德之事?请师究竟。”

志公答曰:“我皇前世,是个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见山间灵坛古庙,庵宇朽烂,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晒,无人侍奉。你自发起善心,将自己头上草帽一顶,遮盖佛身。佛以天眼见到,你有如此善心,称赞言:‘善哉善哉!你如此贫苦,还不忘布施,甚为稀有。现我让你在来世,当一次人间之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你今生能得此福报也。”

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前世他是一个樵夫,只以一顶草帽,就修下了这么大的福报。那我们反推一下,假设这个樵夫,当年看到了破庙里的古佛,如果他发一个愿,他说:以后我做了皇帝,我就用一顶草帽给你遮到头上。

大家想想他能不能做皇帝呀?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肯定不能。

所以说,有因才有果,因还没有种下,你就想得到果,那是做梦,那是打妄想。你只有修下福报的因,才能收获福报的果。不可能说随便儿说了一句,那就会得到大福报。

可能有的居士也会举出一些案例:曾经也有居士,到寺院发愿了,然后,他家里的人病好了或者是得到福报了,他就去还愿了。

注意:这种能如愿的发心,必须是至诚心,没有半点虚伪。至诚方能感通,也就是说我心发出来了,等于事已经做到了。

下面举个例子,体会一下什么是至诚心。

春秋时期吴王之子季札奉命出使 鲁国,接着又访问郑国、卫国、晋国。途中,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季札带宝剑经过徐国,徐国的国君看到这口宝剑,他嘴上虽然没说,可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很想得到这口剑。 季札因为还要佩戴宝剑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将宝剑献给徐君,但心里已经决定,回程时一定将宝剑献给徐君。当年秋天出使各国后,季札又路过徐国,而徐君已经去世,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可是,季札还是要解下宝剑赠给徐国的嗣君。随从急忙劝阻:“此剑乃吴国之宝,不可以赠人。” 季札回答说:“当日路过,徐君观剑,口虽不言,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爱剑之意。那时,我已决定回来再献。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献剑,即是欺骗自己,为一口剑而自欺,正直的人不为。”于是,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行礼之后,便踏上归国之路。

这个典故,说明了古德若心里许了一个愿,那是真要做到。当时没有做是由于有为难之处,但是他的心是至诚的。

我们一些居士在寺院也许了愿了,请问你这个愿和季札的愿相比,是否也是那么至诚的?如果是那么至诚的,肯定会种下福报。

可是,现在的人说是许愿,其实大多数是投机取巧。心里想着,愿佛菩萨保佑我儿子一定要考上大学,等他考上我就给寺院捐钱,其实,他这是在试探。过了几个月,假设他儿子真的考上大学了,他就会想,这是我儿子学习好,这是我儿子的福报大,跟寺院没多少关系。或者是当时许诺了一万块钱,这时候拿了一百块钱去了。如果说他儿子没考上,他心里会暗自庆幸,幸亏当时没有在寺院里捐钱,如果捐钱的话就白捐了,这佛就是不灵,如果佛灵的话,我儿子肯定会考上的。

总之,现在的人就这样,儿子考上了是儿子的功劳,儿子考不上是佛不灵。所以现在的人多是以功利心、投机心做功德,这样的心怎么能够得到福报呢?

由此我们就知道,要想得到现世的福报,甚至是要得到来世往生极乐世界的果报,一定要从至诚心中去求。善导大师讲到了三心,首先是至诚心。不管做什么都要至诚,虚假、自欺欺人,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落空。印光大师也经常劝我们,说:“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

可知,如果是以亵渎的心、投机的心去发愿求福报,不仅是得不到福报,反而是在佛前造下罪了。所以,我们真正想得到世出世间的福报,一定要发至诚心、真正的去做。不要随随便便在佛前许个愿就算修行了,那是投机取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8-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ij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