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通⽤性和兼容性,计算机⽹络都被设计成层次机构,每⼀层都遵守⼀定的规则。因此有了OSI这样⼀个抽象的⽹络通信参考模型,按照这个标准使计算机⽹络系统可以互相连接。
物理层:通过⽹线、光缆等这种物理⽅式将电脑连接起来。传递的数据是⽐特流,0101010100。
数据链路层: ⾸先,把⽐特流封装成数据帧的格式,对0、1进⾏分组。电脑连接起来之后,数据都经过⽹卡来传输,⽽⽹卡上定义了全世界唯⼀的MAC地址。然后再通过⼴播的形式向局域⽹内所有电脑发送数据,再根据数据中MAC地址和⾃身对⽐判断是否是发给⾃⼰的。
⽹络层:⼴播的形式太低效,为了区分哪些MAC地址属于同⼀个⼦⽹,⽹络层定义了IP和⼦⽹掩码,通过对IP和⼦⽹掩码进⾏与运算就知道是否是同⼀个⼦⽹,再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进⾏传输。IP协议属于⽹络层的协议。
传输层:有了⽹络层的MAC+IP地址之后,为了确定数据包是从哪个进程发送过来的,就需要端⼝号,通过端⼝来建⽴通信,⽐如TCP和UDP属于这⼀层的协议。
会话层:负责建⽴和断开连接
表示层:为了使得数据能够被其他的计算机理解,再次将数据转换成另外⼀种格式,⽐如⽂字、视频、图⽚等。
应⽤层:最⾼层,⾯对⽤户,提供计算机⽹络与最终呈现给⽤户的界⾯
TCP/IP则是四层的结构,相当于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1. 数据链路层,也有称作⽹络访问层、⽹络接⼝层。他包含了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把电脑连接起来。
2. ⽹络层,也叫做IP层,处理IP数据包的传输、路由,建⽴主机间的通信。
3. 传输层,就是为两台主机设备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4. 应⽤层,包含OSI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层,提供了⼀些常⽤的协议规范,⽐如FTP、SMPT、HTTP等。
总结:
总结下来,就是物理层通过物理⼿段把电脑连接起来,数据链路层则对⽐特流的数据进⾏分组,⽹络层来建⽴主机到主机的通信,传输层建⽴端⼝到端⼝的通信,应⽤层最终负责建⽴连接,数据格式转换,最终呈现给⽤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