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李白预言了鹿晗要火,文章要抛弃马伊琍,巴西足球队要惨败,马航要失踪……万能的李白一到大事发生就被作诗了,网上一查零零碎碎竟然被作了几十首,李白真的很忙。
网络新传李白预言诗这张照片是网上新传出李白的预言诗,好风不得不佩服网友的脑洞。第一句是杜甫的《兵车行》,第二句就转到白居易的《长恨歌》,这么费心竟然把著作权给了李白。
李白的这些预言诗无论善意也好,恶意也罢,基本都是网络段子,李白表示不是他所写。
不过李白真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被很多人当作预言来解读。这首诗就是他的《蜀道难》。
《蜀道难》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大概意思是说:李白从西蜀到了京城,没什么名气,拿着自己写的诗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读完《蜀道难》,惊叹道:您不是凡人,莫非是太白星精?
李白“诗仙”之名大概也与这番话有关。这首《蜀道难》以雄健奔放的笔调,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赢得了唐及唐以后直至今日人们的赞叹。与李白同时代的殷璠称这首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赞叹之余便是解读,面对如此豪迈奔放的诗歌,很多评论家都想为其配一个或宏大或奇诡的主题。
忧心说:比如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剑南节度使严武想加害房琯和杜甫,李白因为担心他们的安危才写下的。
讽谏说:有人认为本诗是讽刺章仇兼琼或者是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避蜀而作。
预言说:有人认为诗人写《蜀道难》是暗示通往蜀地的路上,有剑阁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此发动叛乱,最后演化为混战。
高中语文课本选了《蜀道难》这一课,在教学用书上否定前两种说法,但保留了预言说。
历史的真实是李白写完这首诗的十多年后蜀中果然大乱。即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年(766、767),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那么这是不是证明李白果然是一个预言家,通过诗歌成功预言了十年后蜀地叛乱的发生呢?
好风认为并不是。
李白有着孩子般的天真,他是伟大的诗人,但不是政治家也做不了军事家,他不会也无法预言十年后的蜀中叛乱。
《庄子·渔父》中写道:“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故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读李白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潜藏其中的“天真”。
①李白的“天真”表现为喜则狂喜,悲则极悲的率真
天宝元年(742),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李白见贺知章的那一年,因为他的诗名远播,由友人道士吴钧推荐,唐玄宗下诏召他入京。
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名句。
这个时候李白已经42岁了,在当时是一个标准老男人了。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写:“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其中有痛失侄儿的伤心,但也写出了一个不到四十岁的男人的老态。苏轼写《密州出猎》一词时也不到四十岁,但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这种狂也是中年人的狂。
但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便是孩童式的。我们试想李白是一个天才级别的人物,他一直觉得自己是有政治才干的,所以游历,干谒,找各种机会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
寻寻觅觅到了42岁,得来这个机会,高兴是自然的,但一个成年人,还是一个即将步入官场的中年人,虽然做到不喜形于色有点难,但也不至于喜怒的情绪都挂在脸上,何况此刻入宫到底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切都还是未知,但李白就是“仰天大笑”出门了。仿佛一个孩子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先高兴起来再说。
李白像这样表现“天真”的诗句其实还有很多,他喜则狂喜,悲则极悲。或者由极悲到狂喜无缝对接。
在《行路难》其一这首诗中,他先还面对玉盘珍馐“停杯投箸不能食”,继而又呼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前路简直是太难了,正当读者为他艰难的处境而忧心时,他转而想起了两个大名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前一句引用姜子牙的典故,后一句引用伊尹的典故,他马上释然了,觉得哪一个大人物不需要经历磨难。
结尾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人以无限希望。
再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诗歌开头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们读到一个孤独的形象,明月夜,花丛间,良辰美景却无人陪伴欣赏,只能独自饮酒。
但紧接着诗人就开始自娱自乐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结尾诗人甚至和月亮及影子相约与银河共游。
李白诗歌中这种情感的极速变换,体现出诗人率性,洒脱,天真的一面。
②李白的“天真”还在于其拥有对朋友推心置腹相待的真诚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这是李白的骄傲,他一路走一路交朋友。他曾“东涉溟海”,游扬州等地,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宴会上的李白豪爽而真诚。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即使是面对汪伦这样的粉丝,短短几天交往,李白依然真诚相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面对好友王昌龄被贬,李白寄诗表达自己的牵挂。
李白移家东鲁,他便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人称“竹溪六逸”。
李白还与杜甫和高适组队,铿锵三人行,到处游历,结下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后,李白站错了队,投在李璘门下。而高适站在李亨,也就是唐肃宗一边,高适带兵平定了李璘的战乱,李白被俘。
狱中的李白给高适写了一封求救诗——《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
诗歌写得气势磅礴,诗中李白夸赞高适“智勇冠终古”,镇守淮海,谈笑之间就扫除了永王李璘之乱,功勋卓著,可比西汉留侯张良。
可是高适并没有回复他。我们不要诟病高适的无情,那本是两个阵营的斗争,高适不是纯粹的诗人,他有自己对于厉害的权衡。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李白一心求官,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实际上他可能并不适合周旋于官场。
③李白的“天真”还在于他保持对理想始终如一追求的初心
官场对于李白,就像玩具对于孩子,始终充满了诱惑。
从少年时起,李白就喜欢以大鹏来自况,他希望自己一举而成辅弼,能“起来为苍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上李邕》表明了诗人的追求,但也可以看出来他的“狂言”被时人嘲笑。这首诗题目中的李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做过北海太守,比李白大二十多岁,李邕显然瞧不上李白的狂妄,李白做了这首诗明志,觉得自己如同大鹏鸟志在高远,孔子(诗歌中的“宣父”)尚且认为后生可畏,你李邕不要小瞧我。
文章前面说过李白在天宝元年经人举荐入宫,做了翰林待诏,他有机会与皇帝近距离接触。可是他的率真和无拘无束的个性,很快就遭来宫中人的不满。
我们熟知他在宫中醉酒让皇帝身边的红人高力士脱靴子,让杨玉环磨墨的故事,其他不合规矩的事他一定也没少干。天宝三年,在权臣高力士和宠妃杨玉环等人的夹攻之下,李白被赐金放还。
那一年李白44岁。“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求而不得时李白也像孩子一样鄙视过官场,轻视过王侯,想着“且放白鹿青崖间”,远离官场。
可是他最终还是坚持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已经五十多岁的李白怀揣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理想,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李璘失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走到白帝城遇赦,写下了有名的《早发白帝城》,表达自己的狂喜之情。
上元二年(761),已经61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宝应元年 (762)十一月,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
我们很多人年少时都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但慢慢地,时间消磨了斗争,只是随波逐流罢了,但李白直到死都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对理想执着地追求着,这何尝不是一种“天真”呢?
李白的“天真”使其注定不会成为政治家,但他的“天真”使其成为一名大诗人。
“知人论世”是诗歌的一种解读方法,也适用于解读“诗仙”的诗。如果把《蜀道难》当作预言诗来读,可能就是过度解读了。
顾炎武在《日志录》中写道:“李白《蜀道难》之作……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我同意这种看法。
李白天真的个性让他的诗自然率真不雕饰,瑰丽变幻,想象奇特,常常呈现出一种“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特征,这远不是后人假冒诗仙之名拼凑起来的预言诗所能比。
读李白的诗,“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一千多年来,这位天才而又“天真”的诗人给无数读者带来了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