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因儿子而起的“阳明心学”解读

因儿子而起的“阳明心学”解读

作者: 快乐地瓜Lily喻荔 | 来源:发表于2021-12-28 23:56 被阅读0次

    近日,儿子总是跟我说要做自己,源于他近来痴迷的《明朝那些事》,对比各种明君昏君,佐臣贤士,感叹王阳明的高段位,让我向他的这位偶像学习,期待我成为王阳明式的进阶妈妈,所以鸭梨山大的我,只敢穷追猛赶不敢松懈怠慢啦。题外话提一下,真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一语真不假,他在看书过程中,一些青春期情绪上的坏毛病也自我修正了,以前嘴巴说干都不奏效还起逆反作用。

    【阳明心学】

    说回圣贤。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三大核心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心即理】

    程朱理学认为“性即理”,否认“心即理”。程朱认为心只不过是人心的一种知觉意识,是变化和不稳定的,容易陷入误区而偏于自私,认为私心私欲是天理,主张“即物穷理”——理在物先,理在外,心在内。

    后来王阳明内修悟到了性就是心,就是理。因此“吾性自足”或“吾心自足”或“吾理自足”,也即“心即理”,理在心上,“心外无理”。

    掺杂个人好恶的评判不公正

    【知行合一】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难还是行难?

    都说“知易行难”,这里反过来说“知难行易”。

    做不到,说到底还是“不知道”,还是没活明白,或者在人潮涌动中未能活出个“人间清醒”,还是随波逐流状态。

    人生真相,不是人们轻易能够体证的,唯有在心上真正明白了,才能行得出来。否则就会成为无用的大道理。“很多人懂得了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内在并没有深刻地认知到事情的本质,才会出现明知道应该要忠诚于家庭忠于对方,但是有些人仍然会婚内出轨,这是因为他(她)们心底的深层认知是“人生苦短,及早行乐”,存在认知偏差。

    这就是“知难行易”——获取真知的过程比较难,然而一旦内心深刻认知了本质,行动起来并不难。

    知难行易

    【致良知】

    “良知”二字,来自孟子。

    人人皆有、原本自足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就是良知的发端。

    比如,你做了一件坏事,别人并不清楚,只有你自己知道。尽管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你的内心隐隐不安,睡觉也睡不踏实,“心中必有一物”。这,就是知善知恶的是非之心。再比如在他人影响下,我们可能会把“有钱就有一切”“婚姻就是交易”“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外在浮华至上”等认知坚定认为是对的并不计后果去追逐。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与生俱来,婴儿原本无比纯洁简单美好,人随着成长受外界影响开始变复杂,还会犯错。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面对自己的错误与过恶或对他人的影响,非常痛苦,这是你的是非之心在起作用。是良知在作用。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格物,推究事物的本质、道理;致知,不是在外界事物上求知识,是内求。致知就是致良知,是一个在自己“心”上用功、趋于至善的过程。

    有关“致良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华文化精髓我想到了孔子《论语》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句话是说,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首先看看他正在做什么,然后再看看这个人过去做了些什么,最后,再观察这个人心安于什么。这个时候,这个人还能隐藏些什么呢?

    识人高明之处在于: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和经历来判断一个人,可能也能对这个人了解一二,但是总归还是不太准确的。如果可以观察到这个人的目标是什么,理想是什么,因为什么而感到安心,再结合这个人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作为,大抵就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大方向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儿子而起的“阳明心学”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om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