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看不见,却处处存在。
声音设备,似乎离我们很近,但是却又很远。
近,是因为我们四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喇叭,功放,耳机等。走在路上,各种音乐和声音。
远,是因为价格少则几百,动则几万,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舍得消费的。虽然声音充斥着耳朵,但是真心去听的,却没有多少。
声学设备看似暴利,却不挣钱
耳机,从几百到几万,越是贵,你会越有一种,不就听个声,还能卖这么贵?
音响,价格更加离谱,随随便便都要几千人民币,更不要说那些大品牌的产品,几万块都只能算起步。
这些声学设备,看着那些吓人的价格,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这绝对是暴利的行业。
可是当你真的从事这个行业后,就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行业。
若是没有真爱,很难坚持下去。
不论,你是做上层的设计,还是做OEM加工,最终的声学产品,都是需要卖到市场。
而对市场而言,高音质的声音设备,永远不是用户的必须选择,
从一台电脑,一顿饭,一台相机和一副耳机这四样中选择一样。
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耳机。

毕竟,耳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只是锦上添花。
虽然看似有些耳机动辄上万,其实销售量并不高,这就导致这个行业并不赚钱。
相反,研发那些音响设备,投入成本却是一点儿都不少,但没有销售量,自然也赚不到钱。
越接近喇叭模拟端,越难挣钱
任何声音设备,都有喇叭,也有控制喇叭的电子部分,以及近几年非常火的软件算法部分。
这里面,如果是纯粹做喇叭,那么很不幸,就是最不赚钱的部分了。
虽然它和音质关系极大。
设备投入大,要求严格,利润单薄,只能走量取胜。
量不够,产品周期还不长的话,连研发成本都未必能赚回来。
很多做喇叭的公司,做了就亏,还不得不做,因为要是不做,连喝汤的机会都不会有。
而做软件算法的数字信号处理部分。看这几年,算法工程师的工资也就知道,行业非常火,自然是非常赚钱的。

成本控制中牺牲的总是声音
声音,是整个产品系统的一部分。
比如手机,有显示,无线通信,电池,声音等,如果整体手机想要降低成本,往往都是需要喇叭部分先做出牺牲。
在整个电子产品的设计中,这些往往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绝大部分客户选择一款电子产品,最先关注的绝大部分是视觉效果,外观,便利性,持久性等。

至于声音,真的就是过得去,没有噪声就行。
这也导致了,其实很多系统里的声学设计,大部分的工作内容,并不是研究音质如何提升,而是研究如何去噪音,去异常声音等。
和真正的声学设计师完全不是一回事。
音质很难具象化,需要其他东西配合
不管是何种声音设备,具有什么功能,最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肯定是音质。
如果不是声音差别非常大,那么普通用户非常难以分别。再加上各种营销文案,都说自己音质好,更加让用户迷惑。
客户在挑选一件,既不是刚需,又很难分辨性能高低的时候,就需要其他要素来参考,来为自己做判断。比如:品牌,外观,评价等。

数字音频如此受欢迎,也是因为它让用户对音质更加具象化:
比如:
采样频率:24k/8bit ,48k/16bit, 96k/24bit 基本都知道越大越好,但其实音质并不是纯粹由这个决定的。
蓝牙编码:SBC,AAC,apt-X,LDAC,稍微一查,就能排列出性能好坏,但是音质也不是只受这些编码影响。
声音效果:立体音,空间音频等。只是算法的改变,和产品本身的音质关系并不大,但是就是会吸引人花钱。
既然影响客户购买的要素,并不是和音质直接相关的喇叭,自然钱是不可能投入进去的。
最后
做技术,还喜欢音乐,可以作为自己的兴趣。
但是想向其他行业,比如游戏,互联网一样,收入不菲,还是非常困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