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都爱码字读书
我们终将臣服于父辈的价值观?

我们终将臣服于父辈的价值观?

作者: 低端读物 | 来源:发表于2018-02-02 23:07 被阅读45次

    我喜欢那些会和父辈发生价值观冲突的年轻人。也喜欢那些会对年轻人的新潮想法有好奇心的父母。

    我不喜欢保守顽固的中年人,更不喜欢从做派到想法和中年人没两样儿的年轻人。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目睹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譬如我妈曾经不能理解为什么年轻情侣不结婚就住在一起,更不用说约炮这种伤风败俗的行为。譬如同性恋、不婚族、丁克这些概念,都曾经是或者仍然是父辈观念中的洪水猛兽和不可理喻。

    我有一位朋友,家里的长辈大部分都是保守的公务员,而他是个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人,于是家庭内部时常发生围绕政治问题的辩论和争吵。一转发“负能量”的朋友圈就会被长辈忧心忡忡苦口婆心地教育,“不要被接受西方反华势力资助、别有用心的人给利用了,你们大学生最容易被当枪使”这样的话也已经听到耳朵生茧。

    每次听他说起这种家庭内部的辩论,我都会想到屠格涅夫的《父与子》。

    年轻人和父辈的价值观冲突,跟爱情一样,是小说和戏剧的一个永恒主题。而这种故事往往镶嵌在一个社会思想沿革的历程中。

    我甚至想要说,社会的进步很多时候就在儿女对父辈价值观的背弃中。所以这样的题材,很容易触到我的兴奋点。

    今天想要给各位推荐的,是萧伯纳的戏剧作品《芭芭拉少校》,一个关于儿女与父辈观念冲突的故事。它所呈现的是一种特殊的情况:父亲是富一代,儿女是富二代。

    前两年有一个很火的韩剧叫《匹诺曹》,讲的也是这样一个故事,和萧翁的剧作有着相类似的戏剧冲突。

    剧中的男二号是个富二代,单纯善良,富有正义感。他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女企业家,温柔慈爱,对儿子一腔热忱百般爱护,后来竟然出人意料地黑化。儿子在真相慢慢揭开的时候,发现一个残忍的事实,原来母亲是一个腹黑、残忍、轻视生命的人,她的财富很大程度上是靠不光彩的权钱交易和欺骗公众赚来的。而这位养尊处优的贵公子一直以来都是闭着眼睛享受这一切。真相让人崩溃,但男二最后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正义感,背弃了母亲用人命和谎言搭建起来的贵族生活。

    剧中男二和母亲

    可以说这个结局就像“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一样理想化。

    《芭芭拉少校》的结局恰恰相反。大概这就是现实主义之现实吧。

    《芭芭拉少校》讲的是一个军火大亨选继承人的故事。安德谢夫家的军火工厂是家族企业,但是有个奇特的传统,必须领养一个弃儿作为继承人,而不能传给亲生孩子。这样一来,其实每一代企业的掌管者,都是富一代。

    这看起来是无聊的形式主义,但其实很有它的道理——领养的弃儿最好是一个没有社会关系、没有受过教育的“强人”,这种人更容易有没底线的拼劲儿,比受过贵族教育有太多道德束缚的亲生子,更有本事让企业香火不断。

    在军火商们的观念中,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是要不得的。

    军火商的亲儿子斯蒂芬就是这样要不得,他是个上过私立贵族高中和剑桥大学的大好青年,完全看不上父亲眼里只有钱的下流兵痞样。亲女儿芭芭拉更加要不得,她加入了救世军,是救世军的少校。救世军是一个宗教性质的公益慈善组织,给穷苦底层人提供面包黄油,致力于用宗教拯救他们陷于苦难的灵魂。

    父辈草莽起家,挣钱混世,多靠“不要脸”三个字。子女却成长于贵族阶层,接受精致化、道德化的教育。他们之间就此产生了激烈的观念冲突。

    剧中有三段非常精彩的桥段和对话,展现了两辈人之间这种思想冲突。萧翁的智慧、犀利和刻薄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个桥段。

    军火商不打算让儿子斯蒂芬继承企业,所以打算给他安排份工作。发现儿子在文学、哲学、表演、法律等等领域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才能后,军火商气恼地问:“你究竟会什么,喜欢什么?”

    儿子说:“我能明辨是非。”

    军火商被逗乐了:“匪夷所思!没有生意头脑,不懂法律知识,没有艺术细胞又不懂哲学,你却懂是与非,那是世上最难的事,无数哲学家律师商人艺术家都想不明白的事。你可真是个天才!”

    儿子辩解说:“明辨是非是任何一个正人君子与生俱来的品质。”

    军火商却没有停止嘲笑儿子:“他一无所知,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充分说明,他适合从政。”

    这是王小波最喜欢引用的段落,他年轻时看到这个段落,甚至下决心,“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王小波的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很多疑惑,明天就写一下这个话题)

    被父亲说适合从政后,儿子说:“很抱歉,我无法再尊重您,尽管您是我父亲。我是一个英国人,我无法再听任您羞辱我的国家政府。”

    父亲毫不客气地指出,我们军火商,就是你的国家政府。你以为几个业余的议员在会议室里七嘴八舌就可以控制军火商吗?错,是军火商控制着议会。“你要做可以让我们赚钱的事,我们需要战争时,你就要开仗,我们需要和平时,你就要维护和平,我们认为贸易需要新举措时,你就制定新举措,当有人提要求要削减我们的利润,你就要出动警察和军队。作为回报,你会得到我在报纸上的拥护和称赞,你会为自己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自豪。”

    儿子继续表示反对,他认为统治英格兰的不是金钱,而是“the best elements in the English national character”(国民品性中的精华)。

    父亲继续嘲讽:“你是天生的新闻工作者,我来给你创办一家专门歌功颂德的刊物吧。”

    这场辩论是没有结果的,儿子推崇的“明辨是非”,在父亲眼里只是一无所能的书生之见,儿子标榜的“国民性精华”,在父亲眼里只是不值一钱的虚张声势。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父子不欢而散。

    第二个桥段是这样的:军火商认为救世军这种宗教组织是很虚伪的,想让女儿退出,他的办法是给救世军捐钱。

    救世军其实是一个很穷的宗教NGO,相当缺钱。穷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平时最恨、骂得最狠的人捐钱,他们都要,而且还会立即把那人捧为道德楷模。

    这个人叫包杰,是个卖威士忌的商人,贩酒商一向是救世军最讨厌的人,因为穷苦人的穷苦和酗酒有很大关系,酒精麻痹他们的神经,让他们没法工作,也掏空了他们口袋里最后一点钱。就是这个原本被视如仇雠的贩酒商,他捐钱的时候就成了天底下最好的大好人,受到吹捧和尊敬。

    军火商也用了同样的招数,他给救世军签了张大支票,还宣称,虽然多一个人信救世军的宗教,就多一个人反对战争,就多一个人反对他的军火生意,但他还是要慷慨地捐助救世军。自然,他的“大公无私”也受到了救世军领导的热烈欢迎和吹捧。

    芭芭拉少校几乎感到信仰崩溃,满脸的WTF:“我们的灵魂拯救事业怎么能被金钱收买呢?!” 然而他们的灵魂拯救事业的确被金钱收买了。

    第三个桥段:一段剑拔弩张的精彩对白,发生在军火商和芭芭拉的男朋友柯森斯之间。

    芭芭拉的男朋友柯森斯是一个儒雅的希腊语教授,从人家的学科就能看出来,是相当古典的贵族范儿人物,而且出于对芭芭拉的爱,他也加入了救世军。 军火商告诉他自己打算用钱收买救世军,柯森斯教授觉得不可思议。

    军火商说:“你会明白的,一切宗教组织都是靠把自己卖给富人而存在的。”柯森斯辩驳:“救世军不会,它是属于穷人的教会。”

    军火商:“那收买它就更有理由了。”

    柯森斯:“我想,你还不太了解救世军为穷人做了什么。”

    军火商:“我很清楚,让他们不要作恶嘛……”

    柯森斯:“救世军让人们戒酒!”

    军火商:“我喜欢不喝酒的工人,利润会更大。”

    柯森斯:“救世军让人们诚实!”

    军火商:“诚实的工人是最经济实惠的。”

    柯森斯:“救世军让人们有家庭观念!”

    军火商:“这再好不过,这样他们才会忍辱负重,绝不跳槽。”

    柯森斯:“救世军让人们快乐!”

    军火商:“这是千金难买的保障,这样他们才不会搞革命。”

    柯森斯:“救世军让人们无私!”

    军火商:“对于他们的自身利益漠不关心,这正合我意。”

    柯森斯:“救世军让人们只关心天堂的事情!”

    军火商:“不关心共联主义,也不关心社会主义,棒极了。”

    这么说来,救世军这个标榜拯救穷人的宗教NGO,也不过是资本家统治穷人的帮手罢了。柯森斯的脑筋从此“开窍”。

    上面三个桥段,让人心中五味杂陈。

    父亲是不择手段的重利轻义的恶魔,但是他口中说出的话,似乎更符合实际,更接近真理。而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和崇高道德在现实面前一再受挫,一再被证伪。

    罪恶更接近智慧,善良更接近愚蠢,这是萧伯纳在戏剧中制造的深刻冲突。

    后来,以上三位年轻人受军火商邀请,到他的工厂参观。那整个村子看起来不是黑暗地狱而是天堂,干净整洁,工人们生活富足,被规训得井然有序,没人说一句老板的坏话。

    就连最看不上军火商的那位善于明辨是非的斯蒂芬,都发出由衷赞叹。

    前不久在准岳父的教导下脑筋开窍的柯森斯教授,突然完全换了一副嘴脸,大言不惭地编出一套说辞,说自己其实是个标准意义的“弃儿”。他的没底线受到了军火商的赏识,得到了做继承人的机会。

    柯森斯本以为答应了做继承人,虔诚的宗教徒女友芭芭拉会和自己分手,没想到芭芭拉少校小姐十分欣慰他的英明选择,主动提出跟他一起搬进军工村里住。

    年轻人的观念就是这么不牢靠,父亲的金钱-枪炮逻辑在“现实”的助攻下成功征服了他们。

    年轻人臣服于父辈的价值观,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礼节败给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去道德化逻辑,这是萧伯纳在这部剧本中写下的最后一个讽刺,充满不置可否的黑色幽默。

    它的幽默,正在于它的悲观。

    我一向认为,一个高级的戏剧或影视作品,是让人看完之后更糊涂,而不是更明白的。用故事证明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不如用故事展现人性和世事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就在于,当你站在一个岔路口,并不是往左走是邪恶,往右走是善良,往左走是天堂,往右走是地狱。

    而是地狱和天堂就纠缠在一起。就像救世军,它对穷人的物质和精神帮助,和它对穷人的精神奴役纠缠在一起。就像军火厂,它生产的枪炮给人类带来战争的灾难,在另一些时候又守护着权益和和平。

    在萧伯纳的另一个戏剧作品《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华伦夫人的女儿薇薇,由从事色情行业的华伦夫人供养着,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而当她得知母亲是靠开妓院拉皮条暴富,就脱离了母亲,开始独立工作养活自己。这是一个很决绝的结局。

    但是相比来说,我还是更喜欢《芭芭拉少校》,因为它留下的是一个暧昧不明的答案。它没说年轻人就应该多听听老人言多看看现实,也没说年轻人不应该像斯蒂芬和芭芭拉一样这么轻易认怂。呈现复杂性是为了告诉我们,你看,没有绝对的黑白,怎么选,就各凭良心吧!

    是的,我们都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并给出自己的选择:如果现实证明,父辈不光彩的行为能带来你所享受的一切好生活,而你的道德感可能会摧毁这一切,你会作何选择?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思考这种只有二代三代们才会面临的问题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终将臣服于父辈的价值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sy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