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新解

作者: 精气神806 | 来源:发表于2022-10-18 16:14 被阅读0次

1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直抒胸臆的千古奇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

《爱莲说》也是周敦颐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一个最贴切的表达。

2

随着阅历的增长,年过半百之后,知道世事艰辛复杂多变,黑与白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还有大段的中间灰色地带。

特别是看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莲花荷藕,虽然自拔于污泥池塘之中,但并非界限截然分开。如果没有了污泥提供的养料的滋养,莲花还能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吗?

莲花比君子,同样一个问题是:君子自拔于流俗,不同流合污,君子能做到绝对的远离流俗、一尘不染吗?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一味强调形而上的道德洁癖,把生活烟火和君子之道隔离对立起来,不仅容易走入用道德洁癖的偏见来评价人际关系的误区,还容易造成书生阶层远离烟火味道、脱离生活的危险。

3

善与恶,黑暗与光明,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都是相对的。

善与恶相对。

无恶亦无善,没有恶这面镜子,哪来的善?同样,无善恶不显。

《西游记》里鱼篮菩萨那一章节里,悟空说服菩萨变化成妖精,菩萨打趣说妖精菩萨总是一念之间。从人心来说,没有绝对的善恶对错,总是随事临机应对在当时情境中的一念之见。

黑暗与光明是相对的、流转的。

黑夜过去,黎明来到,白昼日尽,黑夜降临。

由生活经验可知,黑暗与光明,就像四时寒暑轮流转一样,是生活中的相对现象。人生有黑暗时期,光明就在黑暗的前面。

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也是相对的。

人们都自然喜欢正面情绪,不喜欢负面情绪。设想一样,人只有正面情绪行不行?且不说不存在脱离了负面情绪二绝对存在的正面情绪,即使负面情绪对人也有正面作用。

如果比喻正面情绪犹如让大海航船上浮随风而行,没有负面情绪把一路上飘的航船拉回到海平面上,航船也不能正常平衡前行。

认识到善与恶、黑暗与光明、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的相对性,才是人生成熟的开始。

4

生活即道,道即是中庸平衡。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但却能从污泥中吸收营养,才养得茁壮灿烂;如果,脱离了池塘里的污泥,离开了养分的供给,鲜艳的莲花很快便会憔悴枯干。

需要从周敦颐《爱莲说》借鉴的是,莲花自拔于流俗,出淤泥而不染的向上进取之志,活出生命的灿烂。绝不是让莲花的清香和污泥里的养分对立起来,截然分开。

要实现人生的使命和价值,象莲花那样把生命活得有趣灿烂,活出光彩,需要不断打破认知的自我设限。

既不能陷于流俗而沉沦于流俗,混迹于污泥之中,忘掉了生命来一遭的使命;也不能自拔过高,脱离了生活的烟火气,让思想成为无源之水。

试想,思想再高,思想的载体也是一个个有限的臭皮囊。离开了臭皮囊的形骸,思想缘何而生而存?

自拔于流俗,却不拒绝来自污泥中的营养;思想宇宙之大,立脚站在生活的烟火气里。

其责己也重以周,立志高远,严格自律;其待人也约以宽,心存善意,和光同尘;斯可谓离忠恕之道不远矣。

自身严格道德规范要求,待人接物远离道德洁癖。

《爱莲说》新解,算是”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莲说新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tm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