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文学的名义仰慕鲁院

以文学的名义仰慕鲁院

作者: 艳子微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00:21 被阅读329次

    2018年11月24日下午,户外冬雨寒冷,博思教育集团内的一间教室内温暖如春,众多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 。这里是由加拿大中国笔会组织的文学分享会,由芦苇、杜杜、张怡、静子四名从鲁迅文学院学成归来的会员分享学习心得,也让多伦多的文学爱好者有机缘近距离感受鲁院风采。

    左起,张怡、芦苇、静子、杜杜摄于鲁迅文学院

    四位学员将鲁院学习全过程按模块进行分享,给我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学习地图。

    机会难得,自是认真记录。兹简要整理要点,以期进一步学习领悟。

    第一部分:芦苇分享

    加中笔会副会长芦苇首先介绍了鲁迅文学院发展概况。

    鲁迅文学院是一所招收中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专业培训机构,前身是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共同创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1984年正式定名为鲁迅文学院。曾经有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从鲁迅文学院走上中国文坛,群星璀璨,如王安忆、张抗抗、莫言、毕淑敏、余华、刘震云等等,旅居海外的华裔作家还有严歌苓、虹影也出自鲁院。

    芦苇还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于1985年,最早由巴金先生倡议建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资料中心,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于一身,现代化的新馆拥有百余个文库,有藏品数十余万件,其中有书籍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录音录像带和文物。这里主要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

    芦苇提到,在以鲁迅先生之名命名的鲁院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她感到鲁迅先生以及五四先贤一代的精神以文学与思想的方式永恒存在着,具有跨时空的魅力。每一人在历史中都不应该自我渺小。

    芦苇介绍,鲁迅文学院上课方式形式多样,包括研讨会、名师授课、小组讨论、文学沙龙、社会实践。

    芦苇重点介绍了几名翻译家与作家的讲座,包括刘文飞、薛忆沩、余泽民。

    其中余泽民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他说自己“是一条流浪的鱼”,从初到匈牙利时没有身份、生计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做到“翻译、阅读、写作”三位一体,最后成为优秀的翻译家、作家。余泽民作为长期居住匈牙利的翻译家,还可以近距离与本地作家生活在一起,在翻译时更逼真地演绎出作家本人特有的艺术风格。

    翻译搭建起世界文化交流的彩虹之桥,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依然具有机器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因为人类最隐秘的脆弱情感是机器人难以捕捉的。

    翻译艺术,需要双方的透明性,既听到原作者的声音,也要听到翻译者的声音。即翻译要兼顾原作与译者。

    芦苇接着通过分享吴国盛教授的讲座——《百年科技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分享了她对科技发展、文学和哲学三者关系的见解。富有时代气息,引发思考。

    近百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核能开发、航天技术、基因技术、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科技改变人类,也具有摧毁人类的风险。

    有人说,人工智能是人类最浪漫的发现,也可能是最后的发明。这是不无道理的。

    其中基因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是最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技术变革,因为这些技术挑战人的定义,甚至带来伦理问题,造成生命的失重,挑战人性的定义。

    哲学解释世界,文学描述世界。哲学的发展也将深刻影响着文学的方向。

    芦苇认为:介入文学的最佳方式是:热爱生活、快乐阅读、认真写作、独立思考。”

    热爱文学有许多方式。写不出传世之作或许是大多数写作者的宿命,但写作者首先要懂得享受文学带来的快乐和自我提升。

    最后,芦苇代表四名学员表示感谢笔会,感谢鲁迅文学院给予的这个机会,并用诗一般的语调诠释对文学的感悟:

    “文学是一条敞开的路,通向心灵,通向世界。”

    “文学是对美丽的述说,对忧愁的述说,对寂寞的述说。人世间的所有苦难与欢乐,所有呐喊与沉寂,所有对于源始与终极的追索,都在文学这片天空下恣意漂游,如同白云在蓝天下的自由飞翔。”

    二部分:张怡分享

    作为双语诗人, 张怡重点关注诗歌翻译。同时陶醉于北京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勤奋好学的张怡同学如饥似渴地融入这浩瀚文学海洋,一场不落,还额外参观了不少活动,广读书籍。

    她分享的内容相当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部分内容:

    一是关于诗歌翻译

    好的诗歌译者应该是个人先读懂了原诗 , 再用母语进行二度创作。无论是先用哪种语言去写 , 译成另外一种语言都是二度创作。因此,汉诗外译的最佳方式是采取中国作家 + 外语诗人合作的方式。

    张怡提到,在中国当代诗人中,中国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被翻译到外国最多的诗人。究其原因,一是吉狄马加的诗优美易懂,不造作,不晦涩,易懂才好翻译。其次是饱含对故土的怀恋、对民族文化的推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得到广泛推广。

    译者要谨记“素描为翻译艺术之操守”。当译者很有才华时,要注意不要在译本中突出表现自己的风格。以翻译家董强为例,他是变通处理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他曾将法国一段关于酒的描述艺术提炼成中国古诗,再用自己的书法展现出来。

    张怡介绍了董强的曲折故事,甚为感人。董强留学法国十二载,师从米兰·昆得拉,在同学纷纷改行从事金融、MBA时赚盆满钵满时,他依然选择不改初心,在遭遇经济困境时,通过售卖自己的书法品以求谋生,直至完成文学博士的攻读。

    张怡认为:“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与清贫的,在取得成功以前需要有个谋生的手段以支持长期学习与创作很重要。”

    二是关于北京浩瀚的文学海洋

    北京,有着厚重的文学艺术氛围。张怡与鲁院的同学们有幸到北京各高校与机构听取讲座和参加研讨。

    例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关于“创世”——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视点》

    北京大学《红楼梦》讲座

    北大清华讲座《汤显祖与晚明社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汉学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

    还有一些书籍首发,例如:台湾已故作家、最后一位民国小说家朱西甯、《赵小兰传奇》新书发布会等

    还有文化沙龙,例如:格非对话伊恩·麦克莱恩,谈《大众媒体时代的虚构写作》

    张怡作为地产从业人员,还专程参观了中央美院。了解到在美院设立有建筑设计专业,旨在培养有艺术创造力的设计师。

    张怡基于职业敏感,提出了对建筑学与文学的独特理解:

    建实用性的房子,是写说明书。

    建有美感与特色的房子,是写唯美的散文。

    建地标性的建筑,是写有灵魂的激动人心的诗歌。

    张怡认为:“好的建筑设计师必须是诗人般的艺术家。”

    三、杜杜分享

    杜杜因故未能亲临现场,但非常用心地制作了精美的胶片,并配上她清脆欢快的声音讲解,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历史足迹的探险之旅。

    杜杜主要分享的是行走之间的学习模块,具体包括:

    首先,杜杜带着我们来到延安触摸历史。

    这是有山有水的历史文化宝地宝塔山、文安驿的北京知青墙、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枣园,还在延安大学学唱民歌。没想到杜杜还直接给我们唱起了陕西民谣,优美动听的歌声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也深深唤醒了我们对黄土地的眷念之情。

    接着,进入路遥故居纪念馆。

    在这简陋的居所,艰苦的条件,忍受病痛折磨,路遥仍坚持写作,拿生命来创作,可钦可佩。

    但杜杜呼吁作家无论如何热爱写作,一定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最后,来到延安大学,听取路遥与《平凡的世界》的专题讲座:

    演讲者厚夫是《路遥传》的作者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

    路遥倒底是怎样一位作家?

    “为实现理想的坚忍不拔和艰苦卓绝的耐力,充分显示出这个古老而又优秀民族最优秀的品质。”

    “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路遥是伏地的草,参天的树,是陕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化英雄,他引领着我们前行。”

    “象牛一样劳动,象土地一样奉献。”

    我们应向路遥学习什么?

    我们要学习路遥创作的精神品格:深邃的历史理性、迎风而立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

    路遥在自身艰难的情况,依然不忘表现时代的温度与小人物的奋斗精神,这也是路遥热经年不衰的原因。

    杜杜总结表示:“这次延安之行,对路遥文学人生的回顾,对自己是一场文学信心的激励之旅。作家要建立持久的文学自信,关爱自己,关注时代,多出佳作。

    四、静子分享

    静子,文如其名,一位安静文雅的姑娘。

    静子的胶片内容不多,但解读非富,思想深刻,宣讲相当精彩。

    静子主要分享了贾平凹讲座谈及的几个写作要点:

    之一:要建立自己的文学观

    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明白文学永恒性,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文学。

    对于旅居海外的作家,要发挥全球视野,直抵人性最深处。

    之二: 要有多维思考的创新能力

    创作有不同的方式。看见公主坟,能量小的,写篇游记;能量大的,写部《还珠格格》。

    能量小的时候, 只能写生活中的素材;能量大的时候,生活中的素材会来写你。

    之三: 要找到自己定位,形成自我风格 

    文字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例如张爱玲是典型的上海派,路遥是典型的陕西派。

    之四:文字要饱满,节奏要有力度

    饱满的情绪象熟透的麦穗,要写透,还原当时的情景。

    情绪表达靠节奏,就象打一个漂亮的水漂,情节起起伏伏,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之五: 写作关乎人文,不能功利

    要感恩生活,无论境遇是高山或低谷,好与不好,都是素材。

    要爱身边的人,试着去了解不同的人,丰富人物形象。

    越没有功利地做一件事,反得功利。

    静子在最后饱含深情地总结:

    文学,是人的文学,离开了人就没有意义,作家要知道这只笔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字可以影响这个世界,作家要将充满正面思想的作品带给这个世界。

    五、互动时刻

    问:如何看待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

    答:相对于国内,海外华语文学创作虽然有些边缘化,但海外作家,有更多元化的视野,有更自由的思想,因此也会有独特的发展空间。

    问:海外对中国文学是如何看待的?

    答:华文作家在海外被认可很受限。一是翻译问题;其次与国家发展状况相关。象俄罗斯文学,曾经辉煌无比,但现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日趋下降。所以俄罗斯现在每年都搞一次翻译大会,邀请各国翻译前来参加。反之,现在日本文学却在世界范围内广受传播与认可。

    六、结语

    因为热爱文学,我们出走远方。

    因为在远方,我们又因文学结缘。

    感恩四位美女作家的分享,让我们得以有机会近距离仰慕鲁院。

    看着这张鲁院35届高研班的合影,会有哪位杰出作家将从中横空出世?

    还有,我等是否也有机会真正走进鲁院?

    一切的梦想都值得被祝福,一切的未来都值得期许!

    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全体合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文学的名义仰慕鲁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zc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