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作者: 滕宜汝 | 来源:发表于2020-06-11 22:05 被阅读0次

    《边城》——每一次的美

    每次读到这本书,都像是有一面镜子直窥内心深处,将骨子里面子上的脏污处全都带到表面上。这个在湘川黔交界的边境小城里成长起来的女孩子,善良纯真懵懂含蓄,似是一切美好代名词都可以安排在她身上。不仅仅是翠翠,这本书里所有的人物都散发着如同湘西清亮的白河,瓦蓝的天那样澄澈人内心的魅力。

       《边城》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或者说是美学力量,让人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化身书中的人物,去见证去体验茶峒小镇的美。

    初读这本书时不过是个爱看故事爱看热闹的十岁孩子,只是囫囵吞枣读个大概,只觉得翠翠和傩送之前的情愫让人心动,书中所营造的一种和谐恬静的氛围让人向往,唱山歌表达爱意的形式也别样浪漫。这就是这个故事美学所在吧,即使不懂小说的人,也能从文字的排列组合之中看到一种超出油墨之外的意境。让一个21世纪的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大半个世纪前一个角落里的小山城的生活,体会到那里的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体会到来自当时的社会美。但究竟是小,对于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实在无法释怀,就把书丢一边了,难过几刻钟就又活蹦乱跳。

    高中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放了《边城》的电影,影片淡淡的烟黄色调,让人心中总是有一种若有似无的暖意,以及片中傩送的选角实在对我胃口,禁不住再去翻开这本书,不是为了书中有期末考点,而是为了满足每个睡前的夜晚可以带着一丝脱离功利性质的安宁闭上双眼。看书的时候会时不时的想起影片中的那种暖暖的色调,想起翠翠清脆的声音和干净的眼神,爷爷瘦弱的肩膀黝黑的皮肤,还有整个小镇热闹热情的气氛。但又会觉得遗憾,读书的时候,边城是你和作者共同创造的一方净土,富含美学的作品的玄妙就在于读者本身也被赋予了创造者的身份,作者的理想国和你的理想国重叠,然后相伴了一段短暂但是心灵愉悦的旅程。所以当文字转化成影像,无论作品本身多么有质感,总会觉得缺失了和作者共鸣的惊喜和欣喜,缺少了心底渴望的一种美感。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爷爷,每一次他的出现都会觉得莫名的熟悉莫名的亲切。这样的人就像是生命里总会出现的普通平凡但又善良淳朴的人,即使他历经时间洗礼而沧桑枯涸,我们依旧难逃反射条件奔向他给予的温度。最重要的是,他让我想起了我的姥爷,于我而言,作品的美大多数时间成就于他带给你的熟悉感。宏大高深的作品是美,是宏大高深境界里的人能熟悉的美,细水长流,温润静好是美,是我这凡夫俗子,平常人家能够熟悉的美。姥爷也是一个黝黑干瘦的老头,宽厚善良又尽职敬业的人,也陪我从小到大,教我爱人,待人。书中爷爷的突然离世,让我心疼又心痛,你知道生死注定的结局,还是忍不住压抑,你知道爱你的人总有一日会离你远去,仍会觉得孤独可怜。可能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美所在吧,它带着朦胧的色彩,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不太真实的桃源,却又让你不得不承认,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曲折,命运生死你无法真正探触清楚。你知道这里有一个并不完美的结局,但美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是和谐,边城所描绘的美好其实就是后来的遗憾的铺垫,顺其自然的结局,即使无奈,总比矫揉造作逻辑诡异的大团圆结局和谐自然的多,让人打心底里承认它是遗憾的美好。

    没有想到会看第三遍《边城》,因为语文作业,也因为心底对这个故事的执念。早读的清晨,空气凉的可怕,越来越能体会到全书里看似美好实则无奈的氛围。家门前的河水应该也是这般的凉吧,淹死了天保,送走了傩送,让翠翠父母离世,让翠翠不得不在这里孤独守候。在沈从文冲淡自然的笔下我看见了一座小镇的清澈温厚,让人心生暖阳。但我觉得称得上美的作品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人美心善故事圆满,于是在沈老笔下我也读懂了那些克制与善良最终指向的是一个让人有些失望的结尾。是在不同的境遇下,不同的人生体验中,在不同的读书状态下你都能感知到不一样的世界,才是美的更高境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使现在的我再度翻起,觉得它变得苦涩,但细细回味中仍带着甜,原来出自他人之手的文字也可以变得如此有灵性,可以懂你的灵魂。

    蓦然回首,我已从儿童走至青年。日出日落,人来人往,我越是身处于繁华之中,越是相信和向往沈老笔下的世界,有人说他乡巴佬,可是我更觉得乡巴佬也是一种美,边城生长于自然之间,它有自己的社会历史意蕴,因而拥有独特的社会性,独特的社会美。

    我想说未来又有某一种情愫让我重翻起这本书,然后在另一种经历里感受另一番的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gi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