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中,有一种传承的文化符号——诗歌,从最早的北方诗《诗经》,到南方的《楚辞》,以后的各个时代遗留下的诗都可被视为一种文化魁宝,对古今人民生活影响深远。古代自不必说,现代小孩自小也被这种美学教化熏陶。
古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现代,记得在一届的诗词大会中,有位选手叫白茹云,我对她的记忆印象深刻,他自身身患癌症,还需要照顾病中的弟弟。每次弟弟被病痛折磨的大喊大叫时,她总读诗给他听,每每能平复他的情绪。她自己也手不释卷,诗歌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慰藉,支持她的灵魂坚持。
今天的人有多少爱诗歌、会受诗歌影响。反正我是爱的,也没有太多诗词储存量,就是喜欢在登高、羁旅,欢聚、别离,欣喜、惶恐,悲伤、豪迈时想起,想起曾经有个谁也经历过,留下了文字记忆那个体验,我正好也感受啦。我觉得可以提升我们对美、对生活的感受力。
诗歌是我们中国人一脉相承的一种幸福。在相承的过程中,它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记忆。
中国诗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的诗经,以一种温柔敦厚的感情呈现。诗经里的诗一般并不直说,大多数选择比兴手法,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温柔敦厚的性情。
到了《楚辞》,那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思想接触碰撞时代,在温柔敦厚基础上加入了神秘幽怪的故事。到了汉朝,和匈奴接触以后,又加入了一种粗豪悲壮的气概。
到了晋代,老庄式的学说盛行,中国诗的本质中加入了玄妙高尚的思想。到了南北朝及唐朝,佛学盛行后,中国诗加入了觉悟解脱的见识。后期到了明亡清初的时候,基本上已成型了。
诗的情怀是教化人民,温柔敦厚的对待这个世界。同时,我也愿你的生活,多被世界回以温柔对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