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迈印象之一:
花草不问西东,古树不败时光。
有一种时光叫做慢,这是清迈给我的第一印象。
七月三日下午我乘飞机来到了清迈,我们住进了古城临街的一个酒店,酒店的英文名字叫LeNaVⅰeW。听闻清迈是泰国第二大城市,是清迈府的首府,也是泰国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内风景秀丽,遍植花草,其作为泰王国的首都,至今仍保留着很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古城区内就有四十八座代表着泰北灿烂历史文化的古老寺庙。
安排好住宿后,我便开始打量着这所古老的城市。

踏着街道两边的青石板,我以为自己是回到了老时光,临街而立的店铺都是矮的,年代的痕迹都写在带着锈迹的门窗上,门前窗台屋檐或多或少地摆放着绿色的植物。或是一个大缸有几朵睡莲,几尾游鱼;或是若干吊盆有垂直而下的多肉,丝丝绿动的触角;或是一辆老式的脚踏车上,有几钵开得正美的碎花。时光在这里流动得很慢,老城似乎忘记了时尚忘记了快捷。
走进狭窄的小巷,两边有些破败的篱笆墙,总有曼陀罗花那有毒又妖艳的脸伸出来,我须小心地避开,离美丽太近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高大的鸡蛋树,花期正是六七月间,此时的清迈到处都能看到各种颜色的鸡蛋花,走在小巷里,不经意间,那带着脂粉香味的花瓣便落在你的脚边;小巷里最多的要数吊挂的植物,散步时我会绕过它们多情柔软的枝蔓。
清迈的鲜花,花开不问西东,只与季节同行。古城里的国王新旧不断交替,古城里的游客新旧不断更迭,古城的居民新旧不断变动,而唯独古城那些老树不败时光。它们有粗大的树干,有茂盛的枝叶,有发达的根系。它们或立于寺庙,静听佛教竼音暮鼓晨钟,与佛祖一起坐禅论道;或立于街头默观世事沧海桑田,人情冷暖辛酸,与时光一道日升月沉;它们厚重地座落在古城的角角落落,不谈风月,不惧风雪,慈悲地迎生送葬。故事神话传说,老树都记录在年轮里。老树就是清迈的一部历史书,记载了清迈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老树又是清迈的一幅民俗画,记录了清迈的风土人情文化。
行走在清迈的街巷里弄,这里只有缓缓流动没有喇叭声的汽车,还有不吆喝安静地卖着小吃的摊贩,以及各种肤色各个国度的悠闲地走着的游客。清迈似乎拒绝了匆匆拒绝了嘈杂。一座古朴安静的老城,一座有四十八个寺庙的老城,游者是过客,唯有花草树木不败时光。
写于2018年7月14日下午

清迈印象之二:一花一寺庙,一叶一修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笔下繁华的礼佛盛景,宏伟密集的庙宇被历史的风雨侵蚀,归于记忆了。而今只有在清迈你才能看到,五步一寺,转角一庙,寺庙林立的景观。

到达清迈的那天傍晚,我便参观了离住宿很近的帕辛寺。傍晚的光线依然明亮,换上长裙,带着一份虔诚与敬畏之心来到帕辛寺。
帕辛寺初建于1345年,是泰国兰纳式的建筑典范,据说塔内保存有佛祖释伽牟尼的舍利子,塔顶有泰王所赠的水晶莲花,是一座值得一游的寺庙。不到十分钟,我们一行便来到了帕辛寺,这里不需要门票,也没人吆喝着卖香纸。原以为游人如织,香烟绕缭,可眼前只有肃穆的苍柏,高大的殿宇;原以为导游们举着小旗来回叫喊,大人小孩会嘈杂一片,可眼前很安静,游客们井然有序地脱下鞋子,安静地坐在大殿听大师念经书诵佛法,然后悄悄地退场。或一个人举起相机选择最佳角度把十六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合理地摆放在一起,或三、四人引颈仰望着那高达二十米的金顶白塔亲吻白云;历史与现实在那一瞬间融合了,深邃的蓝天、参天的古木、遥远的故事也在那一个点叠加了。
初进帕辛寺的我,骤然间就被那华美绝伦的外表给惊艳到了,第一次知道建筑的色彩,用金黄纯白再镶嵌靛蓝朱红是多么的璀璨夺目,第一次知道兰纳式的建筑是可以精美到让你有片刻窒息的。精致的木雕,富丽的壁画,浑白的塔身,尖尖的塔顶,完美的建筑风格,让你跌进古典浪漫的艺术漩涡里,无法自拔。入乡随俗我也赤着脚,轻轻的走进正殿莱甘堂,大殿的上座有一群和尚正念诵佛经,我便找了一块空地摆了一个泰式的打坐,旁边不断有更替的游客,但大殿内除了诵读经书的声音,一切都是悄悄的。我坐在那儿,心灵是纯白的,思想是空明的,没有许愿没有祷告,没有祝福没有祈求,我想人性的皈依大体是如此的,无欲无求不嗔不痴。
从大殿出来,我被寺庙一侧的景象迷糊住了,只见四、五个男孩子在拍打着篮球,我怀着好奇走了过去,竟然发现这里是一所学校。学校建在寺庙里,这让我感到讶异,后来从一名会说中国话的导游那里了解到,泰国的公立学校有些就是建在寺庙里的,泰国的小孩放寒暑假时,家长们都会让他们进寺庙做临时和尚,寺庙本身竟兼职了教化子民的功能。后来在曼谷的玉佛寺里,也看到了一所学校,泰国全民礼佛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寺庙和学校一起传道授业,育人教化,使孩子识万物之真善美,辨世间之假恶丑,何尝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此后,每个清晨看到一群群赤着脚端着饭钵化缘的小和尚们就不足为奇,而这些和尚不久可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也就不足为奇。"古木无人径,深山所处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中国古典的诗词里,寺庙总是藏于深山之中,远离了尘嚣远离了世俗,古径深山峭壁清泉竹篁禅房,才是寺庙的标配。寺庙是高士是隐逸者的归属,坐禅论道诵佛经是孤傲清高者的精美食粮,佛道的精髓要旨往往高束于象牙塔,远离了普通民众。佛祖即使普渡众生,也是以古板严厉的面孔,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多了点诡谲,少了些温度。佛法是无边的,所以中国式的寺庙是高冷的;但佛性又涂抹了太多的功利,求富贵求平安求健康求生子求婚姻求聪明,没有什么不能求的,所以中国式的寺庙是热闹的。
而在清迈,几百年的寺庙旁边,可能是民宅抑或是宾馆,可能是大商场抑或是地摊夜市,可能是"马杀鸡"抑或是官署警厅。这里的一切平和亲切温暖,带着浓浓的情世味道,佛法与人情是相融合的,和尚和世人是交集的。清迈沒有地铁,我也未见到公交车,出门却很便捷,手一招红色的"双簧"便停在你的面前,一上车往往会遇到本地的和尚,佛和尚众生其乐融融。一个人如果要朝圣,我认为两个地方可以选择,一是西藏的大昭寺,一是古城清迈;一个人如果要"大隐隐于市",我也认为两个地方可以选择,一是西藏的林芝,一是古城清迈。

在清迈小住的一个星期里,或租一辆单车,在简朴悠长的小巷里慢慢穿行,高大的鸡蛋树缝隙里金色塔尖或隐或现;或在饭馆找一个邻街的小座,一边吃着芒果饭,一边喝着菠萝汁,一边听着远远近近悠扬的钟鼓声,如果饭馆离寺庙很近的话,还能听到诵读经书的声音。清迈古城总是安安静静的甚至有些羞涩。
随后的一天,我们出了古城来到西北方向的素贴山,泰国著名的双龙寺就建于此。双龙寺是佛教避暑胜地,是一座由白象选址、皇室建造,充满传奇色彩的庙宇,传说有位锡兰高僧带了几颗佛舍利到泰国,其中一颗在兰纳第六个王的寺庙供奉了13年。王为了想让自己的百姓也能够供奉佛舍利,所以就让4位小兵跟随自己的白象寻找圣地。大象一直前往,到了素贴山,就在现在所看到的塔处停下,然后白象死了。王就在此建塔,让他的子民也可以供奉释迦牟尼的舍利。后由于山路两旁有两只金龙守护,所以又叫做"双龙寺"。
如此风景秀美神灵降福的地方,祈福的人很多,祈福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手持莲花按顺时针绕佛塔走三圈,有老法师在你的手腕绑上一条白色的棉线,如果运气好你还能沾点法师们洒落的圣水。在双龙寺,我最喜欢的是一组泰式的编钟,我不知编钟的来历,但那一套编钟在素贴山敲响,那声音一定是清扬悠远的,白象驼着舍利子在十六世纪的清迈寻觅的脚步似乎听到了。
在双龙寺还有一棵古老的菠萝蜜树也是值得一看的,在大殿的一侧,结满菠萝蜜的老树云淡风清地矗立在那里。它阅尽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它慈悲地目送万物尘归尘,土归土;它悟透世间为善的作恶的,贫困的富有的,高贵的卑贱的终究是一场戏文,每个生命都有谢幕的那一刻。
清迈的山有了佛的光辉,清迈的水有了佛的灵洁,清迈的人浸润了佛的善性。"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就要告别清迈了,我的耳畔响起了《小城故事》的甜美旋律。

完成于2018年8月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