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就像是她一生的写照。正是她的不争不抢,淡泊名利,才让她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始终不忘初心,笔耕不息,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不朽人生。
人生在世,学会不争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01
不与父母争胜负。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不与父母论长短、争胜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梁启超在进行维新事业时,跟父亲居住在一起。梁启超的父亲为人守旧,对礼数极其挑剔。那时,家里总是有不少客人前来。维新派的各种作风时常惹得父亲很恼火,梁启超曾尝试说服父亲。但几番交谈以后,双方据理力争,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梁启超无法拒绝客人登门,也不想跟父亲争论,伤害父子感情。于是,特意为父亲找到一处单独的居室。家中有客人造访时,不必惊动父亲;没有客人上门,可以安享家庭之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跟父母产生分歧、争执。年纪越长,我们越发觉得父母墨守成规,沟通渐渐失去了耐心。
唯独忘了,我们小时候一次次犯错时,一直都是他们在包容我们。他们从未嫌弃过我们幼稚、愚笨,只是耐心地一次次教导我们。父母跟子女之间的爱,像是一场人性的轮回。小时候,是他们在包容我们,他们老了,就换我们来包容他们。跟父母相处,讲不通的道理,就学会闭嘴。《礼记》中说:“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学会讨父母开心,理解父母,是生为子女最大的孝顺。
02
不与伴侣争对错
说一个很多人熟知的故事。钱钟书和杨绛因为一个法语的发音在轮船上吵架。杨绛觉得钱钟书的发音有口音,不纯正,钱钟书不服气。两人找一个会讲英语的法国人断公,结果杨绛是对的,钱钟书错了。杨绛回忆时称:“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有句话说的好:“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赢了道理输了感情。”伴侣之间,包容比对错重要,理解比苛责重要。而不是针尖对麦芒,得理不饶人。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抬杠的地方,更不是论理的地方。计较越少,家庭越幸福。在感情里,少计较、少争对错,这样才能把日子过得红火。
03
不与老天争倔强。
邹韬奋说:“天下无万能的人,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最难得的就是认清自己,量力而行,不与天地斗巧。上了年纪,就要承认身体上大不如前,凡事不要逞强,不能硬撑;欲望太满,就要承认能力的不足,降低预期,而不是执迷不悟。量力,知其度,适可而止,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道德经》中讲:“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为人处世,不争才是争的最高境界。
不与父母争胜负,是孝顺;
不与伴侣争对错,是幸福;
不与朋友争高低,是坦荡;
不与老天争倔强,是智慧。
不争不辨,生活的烦恼就少了,人也就活得轻松自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