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转载】我的亚西岁月

【转载】我的亚西岁月

作者: 路边社168 | 来源:发表于2020-08-06 23:43 被阅读0次

这是一篇原国企职工回忆企业风光时期的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图文并茂,情深意长。特予转载分享。


张树林:我的亚西岁月

2020年08月06日 18:13:58  来源:中国新闻头条 本报记者:陈龙狮

原作者:张树林

编者按:

无意间,我看到老朋友张树林创作的“我的亚西岁月”,让我回忆起当年的《芳华》岁月。

我是四川亚西机器厂(简称亚西厂)的老职工,我从1977年到1999年,就在亚西渡过了蹉跎岁月。我曾在铸工车间、厂教育科的“电大班”、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厂质量管理办公室等单位工作。

文章中的《工厂方针》就是我的大笔之作,我还看到我的爱人小刘和岳父刘振亚的照片,还有数不清的老朋友,虽然不能对上姓名,但也还有点眼熟,真是一本难忘的亚西岁月。

特此,转发此文。

本网常务副总编、首席记者

陈龙狮于2020年8月6日

偶然翻开相册,看到在亚西厂生活的老照片,一幕幕往事闪现在眼前……

从1980年9月考入亚校,到1996年10月离开,我在亚西厂整整学习、工作了16年,度过了难以忘怀的青春年代。

一、关于亚西厂

四川亚西机器厂(以下简称亚西厂)创建于1942年,其前身是私营工厂,1947年与嘉裕公司、强华铁厂合办。解放初再并入乐盐场翻砂合作社、犍乐铁工厂。

1952年人民政府接收后改为国营,与北大机械厂合并,改称川南亚西铁工厂。1956年兼并维新翻砂厂、永兴锅炉厂、和记机器厂,定名四川省国营亚西机器厂,上世纪七十年代工商注册登记时改为四川亚西机器厂。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亚西厂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工厂直属四川省机械工业厅,占地面积15.2万平方米,厂房面积10.8万平方米,是国家二级企业,原机械工业部定点橡胶塑料机械、玻璃纸成型机、液氮生物容器、水轮机等多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厂,拥有铸造、锻压、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完备的加工设备800多台套,正式职工2600多人,固定资产(原值)3053万元,累计完成产值2.5亿元。

1987年度的工厂方针

1994年到1996年的工厂方针

亚西厂生产的开放式炼胶机

2002年,亚西厂被四川亚西橡塑机器有限公司收购。从此,国营四川亚西机器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的辉煌成为历史。

原一金工车间外墙上的伟人浮雕像,见证了亚西厂的兴衰。

二、亚校电工班

1980年7月,我从桥中毕业,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亚西厂技工学校电工班,全家人喜出望外,因为这意味着我的“饭碗”(工作)问题解决了,这对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来说意义非凡。

亚校的学习,采取的是“半工半读”的方式,一半时间课堂教学,一半时间到车间跟岗学习,并且每次实习的单位不一样,可以让我们见多识广。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学得快、记得牢。

1981年8月,和电工班同学游峨眉山。从右至左:刘红、胡鸿、柒敏、张树林、何小平。

1981年11月,和同学一起游览乌尤寺。前排从左至右:陈桥华、明宏、王方平,后排左一:雷冲。

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绝版照片,电工班男同学在乐山大佛脚背上合影留念。

那时对大佛的管理很宽松,允许游人爬上去拍照,现在是绝对不可能了。

在亚校期间,每个月我们可以领到15元钱的生活费。在当时,这15元足够我们一个月的伙食费,而现在的15元只够买一份盒饭。

经过两年的学习,我们完成学业顺利毕业。这是1982年7月14日,电工班全体同学和老师的毕业合影。

前排左起:邱亚萍、谢一萍、陈晓娟、吴瑞华、彭咏、柒敏、刘红、周静、刘一琴、祝惠容、张玉琴、苏燕、马礼丽、何小平;

二排左起:老师白树贵、王益华、丛春敏、杨光铮、李明鉴,王永华、宋玉文校长、蒋毓东(班主任)、郑德生、陈光宗、???、吴泽宣,同学王敏、鲁满佳;

三排左起: ???、张大贵、李章飞、石平、雷冲、刘威、胡宏、张韵秋、张金泉、钟德平、梁树文、张树林;

后排左起:谢云开老师、蒋吉、陈兵、唐能斌、梁刚、明宏、张生伟、陈桥华、王方平、陶绒、吴一云、徐桥江、兰华利、李世麟老师。

1992年,电工班毕业十年,小九寨沟聚会。

2014年7月26日,毕业32年后,电工班同学在金鹰山庄聚会。

2017年4月15日,毕业35周年之际,电工班同学在苏稽聚会。前排正中长者,是我们的班主任蒋毓东老师。

三、低温车间

1982年10月,亚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低温车间维修组,从学生变成了工人。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维修组由钳工和电工组成。后排左一是我的师傅杨海贵,左三是车间工会主席郝树明,左四是组长杨彦武

低温车间是相对独立的专业生产液氮容器的车间。液氮容器的主要用途包括:动物精液、生物样本的活性保存;金属材料的深冷处理;精密零件的深冷装配;医疗卫生行业的冷藏冷冻、医疗手术制冷;美容领域等。

亚西厂生产的低温容器,曾多次荣获国家银质奖、部优奖,属国内领先水平。

1983年4月,我被派往东北出差,走访客户、推销产品。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站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

北方的四月,天寒地冻,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一派北国风光,让我兴奋、惊喜。这是在哈尔滨的留影。

1984年3月,和小伙伴野炊。左起:张树全、廖明礼、张树林、邵先宏。

1984年4月,我被选派到五通桥,参加《四川工人日报》组织的通讯员培训班。通过学习,我第一次知道了新闻报道的5个W(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新闻稿件写作要有导语。

1984年9月,低温车间团支部组织参加厂国庆文艺汇演,演唱的歌曲是《红军战士想念毛主席》。

前排左起:杨友谊、张玉琴、严华、刘若琴、肖春容;二排左起:刘技术员、郑建军、蒋龙、张利全(团支书);后排左起:廖正龙、张树林、李德华。

四、总装车间

1985年3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总装车间电工组,从事为橡塑机器配套安装电器控制柜。

这是安装完毕即将包装岀厂的机器。

在总装车间工作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工作任务以台套为单位承包到人,工作时间由员工自主安排,每个月工作和在家休息的时间各占一半。我非常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看书学习,备考电大。

1985年8月25日,总装车间电工组的同事在车间外合影。前排左起:王方平、王润秋、张树林、石平;后排左起:张生伟、王敏、苏燕、祝惠容、明宏。

1986年春节,和河边宿舍的小伙伴们一起游览五通桥。

儿时的玩伴,永远的朋友。

前排左起:蒋红、范惠明、范惠容、王玉芬、刘红;

后排左起:邵士清、胡国林、张树林、邵先宏、范奇、蒋吉、胡国庄、张树全。

1986年7月,我如愿考入亚西电大理科班(机械工程专业)全脱产学习。

1986年8月12日,和总装车间领导、同事聚餐,为考上电大、职大的同学饯行。后排左起:钟茂昭(车间主任)、肖阳嘉(电工组长)、杨武庆、张树林、饶光荣(车间工会主席)。

1989年3月29日,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与好友春游。

左起:杨玲、王方平、李晓红、杨红、明宏、左英、范惠明、张树林。

左英是自强不息的典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都保持联系,我亲眼见证了她作为一名女生,从一个车间的普通工人,通过刻苦学习,拿到自学考试文凭。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某公司年销售额上亿的销售精英,实现了人生华丽的蜕变。为她高兴,为她点赞!

1989年7月电大毕业后,我再次分配回总装车间。这次的工种变成了钳工,负责橡塑机器的安装。当时全车间技术最好的当数技师张伯荣师傅,所有问题在他面前都会迎刃而解,干的活特别漂亮。

因为环保的需要,工厂开始试制生产技术难度较大、产值高的密炼机。

1990年7月1日,总装车间党支部组织支农活动。

1990年9月8日,总装车间团支部组织团员到乐山太阳岛活动。团支部书记杨晓冬(三排右一)。

工作之余,作为车间通讯员,我经常向厂宣传部投稿,稿件采用数量名列全厂前茅,连续多年被评为厂“优秀通讯员”。偶尔也有稿件在省、市报刊电台发表。

当时没有电脑,稿件全靠手写,都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虽然辛苦,却乐此不彼。

五、电大学习

亚西八六级电大班,共招收了理工类(机械工程类专业)30名新生。我们非常幸运地赶上了末班车,自我们这一届后,工厂停办了电大。从电大班入学到毕业三年时间,我担任电大班团支部书记。

1987年3月,我和杨彦群、陈恬组队,代表电大班团支部,参加厂团委举办的百科知识大赛,荣获团体第二名。

电大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但我们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经常是白天尽情的玩,晚上回到家再看书学习。

1987年4月4日,班主任老师戢磷(左二),和我们一起游览沙湾美女峰。

1987年10月11日,电大班组织到乐山太阳岛活动。夜色中熊熊燃烧的篝火,映红了一张张洋溢着青春的笑脸。

1989年4月12日,我们到石磷桫椤沟游览,品尝西坝豆腐。

也许是经常组织活动的缘故,我们这届电大班有三对同学喜结良缘,他们分别是:余华林和杨彦群、潘仲能和陈静、王方平和刘俊英。真心的为他们高兴,为他们祝福!

1989年4月23日,在田崇智老师、戢磷老师(前排左七、左八)的带领下,到重庆长江橡胶厂参观实习

毕业进入倒计时,同学们开始进行紧张的毕业设计。

这是我在河边宿舍一间不足五平方米的陋室学习的场景,屋里除去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个竹编的书架,一把椅子,几乎就转不开身。每天晚上我都在灯下看书学习,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书桌上的卡式收录机是我最好的伙伴,它流淌出的音乐,滋润着我的心田。

1989年7月4日,电大班毕业合影照。

前排都是老师,左起:戢磷、王影平、陈涛、陈荣锡、田崇智、谢明远书记、宋玉文校长、郑德生、汤志宏、王益华、宋世敏、余凤群;

二排左起:张永惠、刘一琴、祝慧容、周静、李明英、李琼、杨彦群、李蕴玉、陈静、鲁满佳、何小平、刘老师;

后排左起:余华林、宋驰、雷冲、曾际和、张树林、潘仲能、胡宏、刘艺、王方平、熊庭钊、包仲义。

2010年10月31日,电大班同学在金鹰山庄聚会。

前排左起:刘俊英、李蕴玉、王志琼、曾际和、杨彦群、张永慧、何小平;

后排左起:王方平、余华林、曾际和、陈恬、张树林。

曾际和比我们班同学年长十岁,是电大班的老大哥。在电大学习期间,他最认真、最刻苦,毕业后一直从事技术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2019年10月27日,电大毕业30周年,部分老师和同学相聚天街。

前排左起:刘一琴、万华伟老师、李明鉴老师、汤志宏老师、戢磷老师、张永惠;

二排左起:刘俊英、李蕴玉、李琼、王志琼、何小平、李明英、鲁满佳、张树林;

后排左起:宋驰、潘仲能、陈恬、曾际和、王毅、王方平。

六、培训学校

培训学校除了技工学校之外,电大班也纳入了统一管理,因此我在担任电大班团支部书记的同时,也兼任了培训学校团总支委员,经常参与组织学校的活动。

培训学校团总支书记是张平老师。张老师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对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当时培训学校主办的《沃土》小报,全部是张老师手书刻写在蜡纸上,然后自己动手油印,再分发下去。我们之间的合作非常愉快。

1987年4月参加厂团代会,这是会议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在招待所外合影留念。

1987年参加团代会的全体代表在厂大门前合影。大门上方的横幅依稀可见:“热烈庆祝厂第二届团代会胜利召开”。

1987年4月18日,厂团委组织团干到吉祥煤矿龙洞湾矿井参观学习。

我们换上矿工的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垂直升降机,下到离地面100多米深的矿井,实地体验和感受矿工的井下生活。

1987年5月4日,培训学校五四联欢会后的合影。

前排左起:张平老师、马桂兰老师、谢晓萍老师、谭莉(金工班团支书)、许红艳(铆焊班团支书);

后排左起:李俊清(铸造班团支书)、张树林(电大班团支书)、郑德生(校长)、谢明远(书记)。

1987年9月29日,培训学校组织参加厂国庆文艺汇演。经过全校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培训学校参演节目不仅质量高,而且节目数量占全部节目的三分之一以上,受到一致好评。

这是演出结束后,我和学校团总支、班主任老师们的合影, 左起:谢晓萍、夏红、赵桂珍、马桂兰、陈涛、张树林,万华伟、张平。

1987年12月2日,厂团委组织团干培训班到报国寺活动。厂团委书记胡泽跃(后排左二)。

培训学校参加团干培训班的几名团干,在伏虎寺小溪边举杯同庆。

1987年12月11日,培训学校举办纪念“一二.九”演讲会,我和赵桂珍老师担任主持。厂党、政、工、团领导莅临指导,全校200多名师生参加,有16位同学登台演讲。演讲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演讲会结束后,我和几位老师合影留念。前排左起:马桂兰,赵桂珍,刘老师,张平;后排左起:戢磷、张树林、谢明远、陈涛。

1988年9月25日,参加培训学校中秋国庆联欢晚会。

培训学校是亚西厂人才的摇篮,除培养出大量技术工人外,先后开办了两届电大班,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开展了“八大员”培训、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转业军人培训等,使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亚西厂的建设和发展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亚西厂职工的整体素质都比较高,企业转制后,亚西职工走向社会, 因为有技术,很快就实现了再就业。在牛华、五通、乐山、苏稽等地的生产企业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原亚西职工的身影,他们有知识、懂技术,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这其中也有培训学校的贡献。

亚西厂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很多人出去后,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最为典型的是徐崇智、杨淑兰夫妇,他们创立的“绿缘麻辣烫",注入了文化元素,成为知名品牌,立足乐山,走向全国,是乐山的一张旅游名片。

这是我们上一届电大班毕业的同学和老师的合影(1986年),其中理科23人,文科7人。

第一排都是老师,左起:李明鉴、田崇智、谭健君、谢明远(书记)、宋玉文(校长)、陈荣锡、戢磷、杨光铮

第二排左起:张平老师、胡蓉、潘跃英、罗由华、罗瑞娟、张跃英、杨莉、邹影、徐薇、夏琪、唐勇宏、杨霞、田群、杨智勇、熊英

第三排左起:叶忠乐、廖明礼、郭志忠、王超、贾一舟、罗跃林、许利民、李亚、方学新、彭跃进、谷廷清、宋策、刘园武、徐乐威、王勇。

如今,培训学校已改建成了"二码头幼儿园",为培育祖国的花朵,继续发挥着作用。

七、宣传部

1990年8月,我从总装车间调到厂宣传部工作。宣传部每天中午要有广播稿播出,每周要制作一期本厂电视新闻节目,大约十天左右要出一期《工作简报》,工作虽然辛苦,但累并快乐着。

这是宣传部的几位同事:

贺隆春(右一)酷爱读书,知识渊博,是我学习新闻写作的老师,对我耐心指导、帮助很大;

党元旭(右二)做事严谨,工作认真,摄影技术特棒,刻苦学习,通过了法律专业自学考试;

王玉娟(左二)美丽大方,活泼开朗,厂女篮队主力,全厂所有的新闻,通过她甜美的声音传播到四面八方。

身为军嫂,每年王玉娟都要去西藏探亲,期间由我临时负责广播工作,我的普通话就是在那个时候被逼迫锻练出来的。

1991年6月17日,我和贺隆春到五通桥宣传报道龙舟会盛况。

1991年3月20,宣传部周末组织到乐山龟城山活动。

宣传部部长帅友富(中)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好领导。他工作有魄力,工作能力强,做事有章法。在他的领导下,全厂的宣传工作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虽然老领导因病过早离开了人世,令人惋惜,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存,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1991年3月20日,宣传部和文明办同事及家人,周末相聚龟城山。

1992年12月27,宣传部和文明办两个部门的员工和家属,利用周末欢聚在方便桥附近的农家乐,其乐融融,像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

前排左起:高娟、宋阿姨、帅友富、黄远质、谢明远、练桂凤、王开君、贺隆春;

后排左起:付远玲、范惠明、王玉娟、刘燕、潘桥、赵崇光、张树林、付远宏、党元旭。

请注意照片左侧的四位妈妈怀抱的四个小朋友,当时还十分的年幼。

这张照片虽然不太清晰,但四个小朋友的神态生动自然、非常可爱。如今他们都已长大成人,当看到这张照片,不知会作何感想。

左起:赵欣、党国荣、张弛、贺潇。

八、厂工会

1993年3月,我被调到厂工会任秘书,负责职代会日常工作、参与全厂文体活动的组织。此外,还负责一项非常特别的工作,就是代表厂工会看望生病住院的职工,负责全厂身故职工丧事的办理。

看望生病住院职工,可以安排在工作时间,而丧事办理却没有白天晚上、节假日之分,每次接到通知,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家属商量后事办理的相关事项,包括车辆安排、火化时间、追悼会流程、骨灰安葬等。有时遇到家里独身子女没有人手,我还会帮着抬遗体到车上转运至殡仪馆。

因为工作性质,只要亚西厂有人离世,我都要去鞠躬、默哀、送别,所以曾有人开玩笑称我是亚西厂的“总孝子”。几年时间下来,到底主持过多少场追悼会,我自己也记不清了。每次我都会怀着虔诚之心,当作自己家里的事一样去做细做好,把工厂的关怀和温暖带给家属,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慰。在我心中,每一位远行者,都像我的父母长辈,如同我的兄弟姐妹。有几次事情办完后,逝者家属用中国人最隆重的礼节,向我下跪致谢,让我受宠若惊,赶紧用手扶起家属连称“使不得、使不得”。在我所负责办理丧事中,每次都能做到家属满意、领导放心,这一点让我至今想起,都深感欣慰。

正因为这段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让我亲眼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使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面对生死,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

有人说,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 乐和谐,婉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生命是翱翔的雄鹰,搏击蓝天,展翅飞翔。其实,生命的本质上就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发生、存续、消亡,三个阶段。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当我们为生命注入爱的时候,我们生命就会变得精彩、深刻和富有意义。

1993年6月26日,政工部门在招待所外合影。

1993年3月,欢送老纪委副书记陈长林同志(前排左六)光荣退休。

1994年9月,欢送我的老厂长、老纪委书记刘振亚同志(二排左六)光荣退休。

被评为一九九三年度"厂级先进"。

当年每月给退休职工发工资,是厂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每次发退休工资时,出纳员任明先一大早先去银行取钱,回到办公室,工会全体人员:卢昌兴、朱少艮、黄秋云、李大坤、邓兴邦、胡容刚、任明先和我,各人负责一部分,将700多个工资袋点数分装,要求做到不差分毫,经常因为一点小错误造成重数一遍。

工资袋全部分装好后,装进大包拎起就走,到巴岩井退委会发放。每次我们过去时,现场早已围满了等候多时的退休工人。有时为了赶时间,大家中午饭都顾不上吃。现在的退休工资通过银行发放,方便快捷,非常省事。

参加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大会留影。

1995年6月15日,到宜宾参加川南民主管理协会第八次论文发布会。

1996年7月18日,到五通桥川盐化参加乐山市第五届民主管理理论研讨会。 川盐化工会主席郭文才(前排右五)

1996年8月8日,随厂工会主席卢昌兴(后排右四),赴泸州参加川南地区民主管理协会第九次理论研讨暨论文发布会。

我在厂工会工作期间,卢昌兴主席对我关怀备至、悉心指导。卢主席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既是一位难得的好领导,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兄长,引领我不断前行,让我心存感恩,时刻铭记。

我撰写的论文《实行职工民主选举厂长制》获得一等奖。

九、文体活动

在亚西厂最红火的八十年代,厂里每年都要组织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986年1月12日,第二届职工冬泳会在桃花源渡口(现巨星饲料外岷江边)举行。机修车间的赵本坤师傅是职工冬泳协会的会长,戴笔峰厂长是冬泳协会的名誉会长。

在读电大期间,我早上晨跑,下午冬泳,坚持了三年,既强健了身体,也磨练了意志。那几年的锻炼,为我的身体打下了良好基础。我曾经获得过全厂迎春越野长跑比赛冠军。

1988年2月7日,参加亚西青年歌手大赛,演唱歌曲《乌苏里船歌》。

喜欢唱歌的爱好,一直保留至今,让我和嘉州合唱团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认识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歌手大赛吸引了众多的参加者,成为一场音乐盛宴。比赛结束,所有参赛歌手和评委合影留念。

三排右起:厂工会主席卢昌兴、厂长戴笔峰、宋宝承老师、李隽老师。

后排左起:厂乐队队长陈恕平;厂乐队键盘手谢静。

主持人邹影(前排左一),形象好、气质佳,热情大方,普通话标准,曾任厂团委书记、党办秘书,文艺骨干,厂里大小演出主持人,担任过乐山市职工文艺调演主持人,是万众瞩目的l“明星”。

王雪梅(前排右三)的参赛曲目是《龙船调》,上台前特地来邀请我为她助演。当她唱到"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我在舞台边大声回应道“我就来推你嘛“……。王雪梅能歌善舞,模仿能力强,惟妙惟肖,演出小品令人捧腹,具有岀色的表演才能。

1988年9月27日,国庆文艺晚会

国庆晚会结束后,领导和部分演员合影留念。

二排左起:董春红、杨霞、宋宝承老师、李隽老师、党委书记吴辅华、厂工会主席卢昌兴、厂工会副主席汪素清、厂团委书记李晓灵。

1992年10月,全厂举办厂歌比赛,各队除演唱厂歌外,另外自选一首歌曲。其中,设计处、工艺处、总工办联合组队,演唱《黄河大合唱》,情绪激昂,歌声嘹亮,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国人民面对外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政工部门在台上演唱的场景。指挥:吴辅华(党委书记);伴奏:亚西厂乐队。

这是请乐山著名舞蹈艺术家黄元忠老师编排指导的舞蹈《辣妹子》,中间站立者李晓红,现在是花溪艺术团的舞蹈指导老师。

舞蹈《樱花》

职工乒乓球比赛是传统项目,由张志先师傅牵头负责。在张师傅的推动下,亚西厂的乒乓球运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当时亚西厂每个宿舍区都建有简易的乒乓球台,下面由砖砌成,上面是水泥预制板桌面,简单实用,让乒乓球运动走进了千家万户。

每年暑期,还要专门针对亚西子弟举办“萌芽杯“乒乓球赛。

张志先师傅的儿子张利,因为乒乓球打得特别好,被招录进入省队。

每年七八月份,厂里还要组织全厂职工篮球赛。每次比赛时,现场气氛热烈,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灯光球场,为运动员精彩的表现鼓劲加油。经常还邀请乐山、五通友好单位来厂进行友谊比赛。

每次篮球赛的组织者是厂工会的邓兴邦师傅,除了组织协调,他还要兼比赛裁判工作。一场比赛下来,他流的汗水不比场上的运动员少。

可惜我没有收集到一张当时篮球比赛的照片,实在有点遗憾。

每年五通桥举行的龙舟会,亚西厂都会组织男、女龙舟队,参加竞速比赛。为了减小水的阻力、提高船的前进速度,常常在船底涂上一层厚厚的桐油。

随着一声发令枪响比赛开始,只见龙舟船头一位敲鼓者,伴着鼓点大声喊着号子,船舷两侧运动员按照号令统一使劲奋力划浆,船尾的舵手稳稳的掌着舵。一时间,涌斯江上,船桨翻飞,浪花飞舞,千船竟渡,百舸争流。

龙舟竞速比赛之后,抢鸭子是每次龙舟会的一个亮点。不仅要比划船的速度,还要比谁眼疾手快。

抢鸭子的游戏规则是:谁先抢到,鸭子归谁。一些鸭子被围追堵截、逼到岸边,成为岸边观众的战利品,得来全不费功夫。

厂工会美工吴煕,是造型龙舟的主要设计者,这是他在造型龙舟制作过程中的一张工作照。

亚西厂的造型龙舟,不仅型态优美、气势宏大,而且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到了晚上还能喷火,吸引了评委和全场观众的目光,所以每年都是毫无悬念的被评为一等奖。

十、我爱我家

1989年8月15日,电大毕业后,我和厂医院医生范恵明,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一年以后,我们的女儿张弛出生。这是在我们河边宿舍平房家门外路边留影。

1991年春节过后,我们从厂里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福利住房。虽然只有60平方米,住着一家三代五口人,却充满了温馨,和之前的平房相比,居住条件已经有质的飞跃。如果放到现在,以我们的年龄和收入,绝对住不上这样的住房。

这是在我们家阳台上拍摄的照片,当时的生活,感觉就像花儿一样美好。

当时,范惠明在厂医院妇产科,另外还有吴志兰、梁学群两位老师,一共三位医生,为方便职工开设了接生,周边的居民、村民也到亚西厂医院来生孩子。那时通讯不发达,没有电话和手机,经常有产妇家属半夜三更跑到宿舍院子里大声呼喊范医生去医院接生。由她亲手接生的婴儿有100多个。

我们夫妻俩,一人在生命的起点,一人在生命的终点,都是为职工服务,真是神奇的安排!

原本以为,岁月静好,日子会这么一天天的过下去,一直干到退休。然而,世事难料,计划没有变化快。进入90年代中期,亚西厂开始由盛而衰,生产经营越来越不景气,厂里经常为筹集工资发愁,工资每月都推迟发放,而且每次只发一半,薪资水平也同比落后,一时前途莫测,希望渺茫,人心惶惶。

当一个人生存出现危机的时候,如何活下去,成为了首要考虑的问题。

1996年10月,一个机会出现在我的面前:一家新成立合资企业招聘文员,薪资几乎是我当时在亚西厂的3倍,我顺利通过了面试,对方决定录用我,希望我尽快报到上班。

去,还是留?经过几天备受煎熬、万分痛苦的反复思考,我决定去迎接新的挑战。于是,我谢绝了领导的再三劝阻和挽留,带着无可奈何、依依不舍的复杂心情,离开了亚西厂,生活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虽然我离开亚西厂已经多年,但仍然时刻关注着亚西厂建设和发展。因为,亚西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份纯净、深沉的亚西情结,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和消失,反而会像陈年老酒一样,愈发变得浓烈、醇厚。

祝福亚西!祝福亚西人!

谨以此文:

献给培育了我的四川亚西机噐厂!

献给我的领导、同学、同事、朋友!

献给我刻骨铭心的亚西岁月!



【转载】我的亚西岁月 【转载】我的亚西岁月 【转载】我的亚西岁月 【转载】我的亚西岁月 【转载】我的亚西岁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载】我的亚西岁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rx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