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

作者: HOO1 | 来源:发表于2017-12-05 00:19 被阅读0次

    引子:那句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的话是这样说的——

    我还坚持认为,当我们在提高自己时,我们才最像是人类。

    或许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方式来诠释自己对于学习的执着吧。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研读了这个学术为基础的大部头。我要衷心感谢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科普作家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刻意练习》印证了许多我成长中的谜题,我相信它真的可以改变许多人对三维世界的三观,从而彻头彻尾地改变三维世界的整体面貌。甚至说,如果我此生可以为这个研究成果做些什么的话,我会兴高采烈地投入其中。比如作为刻意练习实践者提供个人案例,或者借助刻意练习的方法成就我们的孩子,从而继续提供案例,或者尽一切可能去推广《刻意练习》,让更多的普通人可以知道这种神奇的方法。

    导读:

    我特别喜欢追美剧,尤其科幻类。<4400>中的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去发掘之,从而短时间内就可以让他们成为这一领域天才的老师,在剧中,这样的老师被普通大众认为是女巫。<Heroes>中一个只要触摸一下外国人的头,就可以瞬间掌握一门外语的女孩……尽管她们都不是主角,却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今读了《刻意练习》,让我体会到普通人也具备着这些潜在的神奇力量,虽然没有美剧中那样戏剧化,也着实令我心情澎湃。

    我分以下六个主题,来揭示《刻意练习》的全部秘密所在:

    -史上最牛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2.5个平方差的显著差异

    -天才不存在,全部秘密在于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人类的自适应:改变身体、影响大脑

    -一万小时创造不了天才,刻意练习可以

    -父母一步步练就制造天才的“神力”

    -刻意练习属于所有人,而非少数精英

    史上最牛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2.5个平方差的显著差异

    这个缘起于一个物理教学实验。曾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卡尔·韦曼决定谋求第二职业,致力于改进大学的科学教育。2002年,他拿出部分诺贝尔奖的奖金,在科罗拉多大学创立了物理教育技术项目,后来又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卡尔·韦曼科学教育计划”。所有这些行动,源于他确信:一定有一种比传统教学法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法。

    在长达11周经过传统教学法、标准测试后排除一切初始的差异因素后,两组学生在第十二周进行了分化:一组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法,第二组启用了韦曼的两位合作实验者: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博士后和研究生,进行刻意练习方式研发的课堂教学法,采用刻意练习方法的课堂,目的并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练习像物理学家那样思考,即建立刻意练习的核心要点:大师级的心理表征。老师抛出课堂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这种讨论使得学生思考那些核心概念,寻找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通常不只是停留在被问到的特定课堂问题之上。老师还会设计“主动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个问题,给出答案,老师会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指出学生的错误,也就是针对:学生心理表征和大师级心理表征的差异,给出即时反馈。

    经过刻意练习式的教学方法,两个班级之间成绩的差异是2.5个标准差。这个数据还不够触目惊心,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教学法的改进,一般会带来多大的显著差异:其他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差异一般不到1.0个平方差,而在此之前出现的一种教学干预方法,观察到的最大效应值为2.0,这还是通过运用个人一对一辅导而实现的,而不是集体教学!而韦曼的方法,通过此前从来没有教过课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学生来教,就实现了2.5的效应值。是不是可以说:刻意练习是史上最牛教学法(同时也是学习方法)了呢!

    天才不存在,全部秘密在于刻意练习

    莫扎特一直被认为是神童、天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佐证就是他早年就具备一万人才有一个的完美音高天赋,即听到任何声音都可以辨别其中涉及的和弦。然而,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Ayako Sakakibara)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经过测试每个孩子都具备了莫扎特的完美音高。

    历史上最伟大三分射手的雷·阿伦(Ray Allen)。多年前,ESPN评论员杰奇·麦克马兰(Jackie MacMullan)曾写过一篇关于雷·阿伦的文章,那时,后者即将创造三分篮的历史纪录。在说到雷·阿伦的故事时,麦克马兰提道,另一位篮球评论员曾说,雷·阿伦天生就是三分王。换句话讲,他具有三分射手的天赋。但雷·阿伦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他告诉麦克马兰,“我和身边的许多人围绕这个话题争论过。当人们说,上帝赐予我杰出的禀赋,让我在比赛中完成漂亮的三分跳投时,那真是气死我了。我告诉这些人,‘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两天,是每一天!

    我们心目中的天才没有一个是天生的,全部秘密都在于正确的方法,花足够长的时间,你恐怕要问:要多长?答案是:长到足可以在身体和大脑都能够刻下痕迹的日复一日的练习!

    刻意练习是人类的自适应:像改变身体那样影响大脑

    简单地讲,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令人难以置信。这种适应能力,不仅仅是骨骼肌肉的,还是心脏、双肺、循环系统、身体的能量储存以及更多其他方面的,凡是与身体爆发力和耐力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在内。尽管适应能力依然存在极限,但并没有迹象表明我们已达到那些极限。

    从马圭尔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了解到,大脑的适应能力也与我们身体的适应能力非常相似,不但程度相近,而且类别相差无几。

    这正是我们可以怎样利用身体对体内平衡的渴望而推动变化的例子:足够努力地锻炼,并且保持足够长的时间,那么,身体将以各种方式来改变,使得那种努力变得更容易:你会稍稍变得更强壮一些,积累一定的耐力,身体也变得更协调一些。但这里也有一个陷阱:一旦补偿已发生,也就是说,新的肌肉纤维已经生长出来并变得更加高效,新的毛细血管也已长出,等等。那么,身体就能轻松应对以前感到十分艰难的那些体育锻炼活动了,它会再度感到舒服。改变也停止了。因此,要使改变不断进行下去,你必须不断地加码:跑得更远一些、更快一些,并且爬坡跑。

    对于刻意练习,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要构筑它,以便从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得可能做到。这要求挑战体内平衡,也就是走出你的舒适区,并迫使你的大脑或身体来适应。一旦你做到这一点,学习便不再只是执行某些遗传命运的方式;它变成了一种控制你自己命运的方式,也是一种按照你选择的方法构筑潜力的方式。

    那么刻意练习如何改变和影响大脑呢?成年音乐家的脑胼胝体比起成年的非音乐家的脑胼胝体,明显大得多,但经过更加密切地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那些7岁之前开始练习的音乐家里,脑胼胝体才真正大于非音乐家的脑胼胝体。研究还揭示了音乐家比非音乐家在大脑的其他众多部位更大一些,但只有在音乐家从某个特定年龄开始训练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那些部位中的大部分与肌肉控制相关,比如感觉运动皮层。另一方面,在大脑中涉及运动控制的某些部位,比如小脑,音乐家比非音乐家更大一些。

    此外,当我们在学习多门语言时,大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会说两门或更多门语言的人,其大脑的一些部位之中,脑灰质含量更多一些,特别是在人们已知的、在语言学习方面发挥着作用的下顶叶皮层区中。而人们越早学习第二门语言,那个部位的脑灰质也越多。因此,在人生的早期学习语言,似乎至少是通过增加脑灰质实现的。但科学家对那些后来成为同声传译、学习了多门语言的成年人开展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语言学习对大脑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应。这些同声传译人员的大脑,实际上比那些学习了同样数目的语言、并未从事同声传译工作的人的大脑,脑灰质反而少一些。从事这一研究的研究人员推测,这种差异是由于语言的学习发生在不同的皮层。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语言时,是在增加脑灰质含量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他们学习更多的语言,可能是通过增加脑灰质而发生的,但当成年人继续着重学习多门语言时,是在修剪突触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且,这一次着重强调的是同步翻译。所以,在成年以后进行的语言学习,可能更多的是通过除去脑灰质而发生的,也就是说,除去某些无效的神经细胞来加快进程。这可能解释了同声传译人员比其他学习多门语言的成年人的脑灰质更少的原因。

    一个6岁儿童的大脑应对学习的方式,与一个14岁少年的大脑应对学习的方式,以及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应对学习的方式,都是不相同的,即使他们全都在学习同样的知识。

    尽管成年人的大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像儿童或青少年的大脑那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但它依然能应对学习和改变。由于成年人大脑的适应能力与未成年人的大脑不同,因此,成年人的学习很可能通过与未成年人稍有不同的机制来发生。但如果我们成年人也足够刻苦,我们的大脑也会找到相应的办法。

    一万小时创造不了天才,刻意练习可以!

    如果你机械地重复一件没有任何挑战的工作,比如看大门,那么,就是做十万小时也无法取得卓越的成就。所以一万小时理论有很多的纰漏。

    最重要的纰漏是遗漏了心理表征:这里引入一个神奇的反例——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思想家、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诚然他的一生在诸方面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成就斐然,但唯独一个方面,他苦苦推敲了几十年,却一无所成,那就是国际象棋。一方面,在美国,他没有欧洲那样云集的大师们那样的群体可以切磋共同成长,他因此也没有形成国际象棋的大师级心理表征。所谓大师级心理表征是这样形成的:通常一个人会花无数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大师下过的棋局,也就是我们说的“打谱”。深入分析棋子的位置,预测下一步招法,如果猜错了,回头再想一想自己到底漏算了什么。研究表明,用来进行这种分析所花的时间,而不是与其他对手对弈时所花的时间,是对国际象棋棋手水平高低的唯一最重要的指示符。这样的训练通常要花十年之久,才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这么多年的训练,使得国际象棋棋手只需看一眼,就能辨别出棋子的规律,不仅是它们的位置,而且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尔·蔡斯和赫伯特·西蒙称这些规律为“数据块”,棋手已经把这些数据块保存到他们的长时记忆之中了,这很重要。西蒙估计,到一位棋手训练成国际象棋大师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了5万个这样的“数据块”了。研究国际象棋的大师已经在其他棋局中见过大量的这种“数据块”,它们相互之间有关联。研究表明,这些“数据块”是按层级整理的,低水平的构成一组,中等水平的构成一组,高水平的又构成另一组。

    心理表征不仅仅是棋类大师才具备,它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有些人的表征比其他人更详尽、更准确,而且,他们还能描述关于背景的细节,比如说,描述画中的蒙娜丽莎在哪里坐着,以及她的发型和眉毛的模样。

    我曾经教过2-60岁人群英语,我的本科专业是日本语言文化,虽不能称自己为大师,但比一般人语言的敏感度强,因此读到这里,我即刻停下来对语言学习做了以下这个心理表征的思维导图(感兴趣的人可以加我微信Judy_kaku,今年年度目标发愿:帮助N个人脱离学习语言的苦海):

    版权Judy所有

    一万小时理论的第二个谬误是数字1万本身:这是一个畅销书的惯用手法,取整。马尔科姆的《异类》中一系列引用的数据如下:首先是音乐学院学生分组实验:18岁之前,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1万小时,是他对20岁前可能达成的小时数的取整预估。那些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往往在30岁上下的年纪才做得到这些,因此,到那个时候,他们可能已经投入了2万小时到2.5万小时的时间来练习;1万小时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万里长征才走了一半。另外,他在描述1万小时法则时,所举的一个重要例子是披头士乐队1960~1964年在汉堡演唱时令人精疲力竭的日程安排。根据他的说法,他们演唱了1200场,每次演唱至少持续8小时,那么,累计时间接近1万小时。然而,马克·李维森(Mark Lewisohn)在2013年出版的一部详尽记载披头士乐队的传记中称,这种估算值得怀疑,而且,他在进行广泛的分析后认为,披头士乐队演唱的总时长,更准确的数字约为1100小时。然而表演不等同于练习!同时,1万小时的说法也没有将行业领域不同,达到大师级别所用的时间差别计算在内,比如本书刻意练习的实验中,实验者仅通过200小时的训练,就成为当时世界上记忆力排名第一的人。

    父母一步步练就制造天才的“神力”

    首先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这关乎于父母的信念,信念为父母奠定天才制造的神力。其次,就是在孩子天才之路养成的过程中,父母承担的角色也有阶段性的变化,下面着这个真实的故事,就深度剖析了这三个阶段父母起到的不同作用。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一开始,孩子的父母会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玩耍,但父母会把那种玩慢慢地朝着那件“玩具”的真正目的上面去引导。比如,他们会向孩子解释,国际象棋的棋子在棋盘上是怎么移动的。他们会展示怎样用高尔夫球杆来击球。他们会告诉孩子,钢琴的作用是弹奏出美妙的调子,而不仅仅是发出无序的噪声。在这个阶段,那些日后成为杰出人物的孩子,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阶段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父母给孩子大量的时间、关注和鼓励。其次,父母往往会以成就为导向,并教孩子一些重要的价值观,比如自律、刻苦、负责任,以及建设性地运用时间。一旦孩子对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感兴趣了,他有望以同样的态度来追求成功,如自律、刻苦、成就等。表扬就是增强孩子动机的一种绝佳方式,特别是年纪更小的孩子。另一种动机是对已发展出的某一特定技能感到满足,特别是,如果那种成就得到了父亲或母亲的认可的话。比如,一旦孩子能够连续拍球,或在钢琴上弹奏一曲简单的曲子,或数清纸箱中的鸡蛋,这一成绩成为父母引以为傲的事情,便可以成为孩子在这一领域或行业中取得更大成就的动机。总之在第一阶段,父母只要通过与孩子经常互动,便能激励孩子培养类似的兴趣。

    兄弟姐妹对天才养成的益处:许多杰出人物都有几位哥哥或姐姐,这是鼓舞他们前行的榜样,让他们可以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习,并且与哥哥姐姐竞争,然后自己再去模仿。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在从事某项活动,并且获得父亲或母亲的关注和表扬时,自然也想加入进来,获得父母同样的关注和表扬,这是另一种动机。对某些孩子而言,和兄弟姐妹之间开展竞争,本身也很激励人。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这个时期的导师,本身并不是这一领域或行业的专家,但他们擅长教孩子。他们知道如何激励学生,知道怎么使学生继续向前,让学生通过适应刻意练习来提高水平。这些导师激情四射,当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会鼓励和表扬学生,有时候采用口头表扬,有时候更具体一些,奖励孩子们一些糖果或其他点心。

    尽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到最后,那些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否则,它不会长久。孩子的父母可以用表扬和奖励来激励孩子,但这终究不够。父母和导师还可以采用一种方法来提供长期的激励,那便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喜欢参加的相关活动。例如,如果孩子发现他喜欢在观众面前演奏某一种乐器,那可能足以激励孩子进行必要的练习了。帮助孩子创建心理表征,可以增强他们欣赏自己正在学习的技能的能力,从而增强孩子的动机。对音乐的表征,可以帮助孩子更喜欢聆听音乐表演,特别是喜欢在琴房中弹奏自己最喜欢的曲子。对国际象棋棋子位置的表征,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这项运动的美。对棒球比赛的表征,使孩子能够理解和喜欢球场上运用的各种战术。动机开始从外部转向内部。最后,随着学生的水平继续提高,他们开始寻找水平更高的导师和教练,将他们带到更高的层次上。在到达这个阶段2~5年后,未来的杰出人物开始更多地根据他们已经发展出的技能来认同自己,而不再根据其他的兴趣领域(比如选择学校或社交生活)来认同自己。

    但我们确实知道,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发展了技能的人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之后,似乎从那种技能的学习中获得了大量的愉悦感觉。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一般来讲,这些未来的杰出人物在12~13岁或者15~16岁时,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才能成为自己领域或行业中最杰出的人物。这种投入,是第三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常常会寻找最好的导师或学校来指导自己的练习,甚至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导师已经达到了他所在领域中的最高水平。此时,父母的投入包括:时间、金钱、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为孩子全力以赴。

    在这个阶段,动机完全靠学生自己保持,但家人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例如,如果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流教练的情况,家人通常也会举家迁移。而训练本身的费用也极其昂贵,不仅聘请导师或教练的成本高昂,而且装备的成本、交通成本,以及其他各类成本也高得令人咋舌。

    2014年,《金钱》(Money)杂志估计了一个家庭要培养一流的网球运动员需付出多少成本。私教课程要花4500~5000美元,另外还要加上7000~8000美元的团队课。在球场上的训练,每小时费用为50~100美元。国家级比赛的参赛费用约为150美元,交通费除外。最优秀的选手一年要参加20场左右的比赛。如果带上教练去比赛,每天还需额外的300美元成本,另加交通费、食宿费等。把所有的费用累计起来,每年很容易花上3万美元。但许多真正想提高自己水平的学生,还想进入网球学院深造,在那里可以训练一整年,这使得费用急剧增加。例如,到佛罗里达的IMG学院去深造,每年要花71400美元,包括学费、住宿费和膳食费等,而且,你依然得为参加各种比赛支付参赛费。这就难怪布鲁姆在报告中指出,能让几个孩子同时追求世界最佳的家庭,屈指可数。这种训练不但费用高昂,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父亲或母亲放弃自己的工作,全力支持,比如每周接送孩子训练,周末时送孩子去参加比赛等。然而,结束了这一艰辛旅程的学生,也将收获巨大的回报,成为最杰出人物中的一员。到那时,他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他们已经抵达了人类成就的巅峰。

    插图仅用于切换左右脑  -盯着发会呆,休息片刻

    刻意练习属于所有人,而非少数精英

    2010年,埃里克森教授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位名叫丹尼斯·麦克劳克林(Dan McLaughlin)的男子写来的。他在很多地方读过关于刻意练习的研究报告,也包括杰奥夫·科尔文(Geoff Colvin)所写的书《被夸大的天才》(Talent Is Overrated)等书。丹尼斯想运用这种方法将自己训练成一位职业高尔夫球手。为了了解丹尼斯的这一想法到底有多么大胆,你得稍稍了解一下他。他没有加入过高中或大学的高尔夫球队。事实上,他压根儿就没有真正打过高尔夫。有好几次,他和朋友们到过练习场,但他一生中从来没有打过一场完整的、18洞的高尔夫球。实际上,他到了30岁的年纪,从来没有在任何的体育项目中当过竞技运动员。

    但他有一个计划,而且认真对待:他会辞去商业摄影师的工作,然后花六年左右的时间学打高尔夫球。

    丹尼斯把他的计划称为“丹计划”,在他实施一年半以后,《高尔夫》杂志采访了他。当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打高尔夫球时,丹尼斯回答,“我真心喜欢。”他说,他不赞成人们这样的看法:只有少数一些人才能在特定领域中获得成功,只有那些逻辑思维清晰和“擅长数学”的人才能进入数学领域;只有那些有运动细胞的人才能进入体育领域;只有那些在音乐上有天赋的人才能真正擅长演奏某种乐器。这种想法,使得人们以此为借口,不去追求他们原本可能真正喜欢做、也许还很擅长的事情。因此,他不想堕入这样的陷阱。他说,“所以,一想到这些,我便想去试着做一些与我曾做过的全然不同的事情。我想证明,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一切皆有可能。”

    丹尼斯意识到:刻意练习不只是针对那些很早就开始训练的孩子,那些追求长大后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奥林匹克运动员或者世界级音乐家的孩子。它也不只是针对类似于美国海军等大型组织的成员,这些组织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能制订一些高强度的训练计划。刻意练习针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它针对每个想学习怎样画画、编程、变戏法、吹萨克斯管、写出“伟大的小说”的人。它针对每个想提高自己的扑克牌技巧、垒球技能、销售技能、歌唱技艺的人。它针对所有那些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塑造自己的潜力、不向命运低头、不甘心于现状的人。

    在高度专业化和极具竞争性的各个行业与领域之中,诸如职业运动员、世界级音乐家、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等最杰出的人物只占到世界总人口的极小一部分,尽管这些人非常抢眼,让人赏心悦目,但即使这些“关键少数”尽最大的努力在他们的行业和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水平,对整个世界来说,也只能产生相对较小的影响。在其他的行业和领域中,有些领域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可能多得多,有些领域的从业人员的进步可能大得多,因为在这些行业和领域中进行的培训,甚至能够比刻意练习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教育就是刚刚说的那些行业中的一个。教育触动每一个人,而刻意练习能够以无数种方式,革命性地改变人们的学习。

    当我们意识到,在各行各业中最杰出的人物之所以占据那些地位,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具有某种才能,而是因为他们通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而提升和发展了自己能力,那么,这种颠覆就开始了。但是,只是意识到这些还不够。需要进一步研发的工具是,绝大多数普通的领域和行业的大师级心理表征。心理学家需要一一描绘使得杰出人物在他的一生中脱颖而出的各种因素,以便为那些想要发展一技之长的人指明方向。是什么造就了它、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学会,等等。我们目前仅知道,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和发展某项技能,可以增强人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机,因为拥有那项技能的人提供的正反馈,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

    你能想象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新世界中么:在诸多专业之中,一半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和今天最优秀的5%的从业人员一样突出。这对我们的医疗保健、教育体系、技术领域来讲,将会意味着什么?对个人的好处有哪些?比如杰出人物在磨砺自身的能力时,获得巨大的满足和快乐,他们在逼着自己发展新技能,特别是发展那些在他们所在行业和领域中十分尖端的技能时,往往会感受到巨大的个人成就感。就像他们一直走在不断有刺激出现的大路上,永远不会感到厌倦,因为总能遇到新的挑战和机会。音乐家、舞蹈家、体操运动员等杰出人物,其技能与某种表演相关联,因此,他们从自己在公众面前的表演中收获了无尽的快乐。当表演十分顺利地进行下去时,他们体验到一种毫不费力的感觉,达成一种“心流”(flow)的沉浸和极致幸福的心理状态。这使得他们体验到“很嗨”(high)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刻意练习被人们广泛认同和实践之前,除了专家之外,很少有人能体会。

    当我们在提高自己时,我们才最像是人类。和其他任何动物不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己,以我们选择的方式来提高自己。

    这使得我们和当今世界以及有史以来的其他物种区别开来。我们人类在把自己命名为“智人”(Homo sapiens)这个物种时,准确地抓住了人类的特性。我们远古的祖先包括直立猿人,或者称为“直立人”,因为他们能够直立行走,而所谓的“能人”(Homo habilis),也就是“巧手人”(handy man)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个物种一度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人类,能制作和使用石器工具。而我们称现在的人类为“知识人”(knowing man),因为我们认为自己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与我们的祖先有着明显区别。但是,把我们视为“练习人”(practicing man),可能是审视我们自身的一种更好方式,所谓“练习人”,是反映人在一生之中能够通过练习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作为一个社会,如何为快速变迁的新世界做好准备呢?将来,大部分的人除了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之外,别无选择,别无选择!!!受益最大的将是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可以给孩子们留下的最重要礼物,是对他们能力的巨大信心,相信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塑造自己。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再来重温何为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关键词总结如下:

    目标明确的训练

    走出舒适区

    拟合大师级的心理表征(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关联)

    优秀的导师帮你构建心理表征、即时反馈、纠正练习表现

    每一天的练习

    坚持足够长的时间

    时间长到可以让身体和大脑发生器质性改变

    刻意练习来了,你,准备好开始你的刻意练习了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刻意练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tq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