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九歌》13之湘夫人—翻译的几处争议

《九歌》13之湘夫人—翻译的几处争议

作者: 泉城居士白头三 | 来源:发表于2022-09-02 09:11 被阅读0次

    第一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重点在第二句上。

    我一开始的思路:第二句顺接第一句的主语:(她)目眇眇兮(她)愁予

    考虑当时我(湘君)不在原定约会地点,所以,前边加上个“听说”或者“想象”比较完整。

    则这样翻译:“听说,帝子湘夫人已经降临到北渚;想必左顾右盼,久等我未至,她内心充满忧伤。”

    可是通读几次,总觉得不顺畅。于是根据后边的意思:什么“风萧萧”啊,“木叶落”啊,这些都是我(湘君)的视角。那么,“目眇眇”的人应该是我:(我)目眇眇兮(这种情况)愁予

    则这样翻译:“帝子湘夫人,此时应该降临到北渚了;左顾右盼,却不见她的身影,可愁死了。”

    就这样,白头三采用了后者。

    第二处: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这里异议在前一句上。

    第一种,纯粹的起兴,类似快板书:“当哩个当,当哩个当,说一说好汉武二郎”,里边的“当哩个当”的作用。对了,快板书的开头,大都是起兴。还有大鼓书等,开头都会来上那么几句起兴的话或者是诗。

    于是无脑翻译:“沅水里长着茝草,澧水里长着兰花;我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开口”。

    第二种,复杂点,起兴+对比。

    我是湘水之神,考虑到沅水、澧水应该也有神啊。所以,拿来作对比,这样说得过去。

    如此则翻译成:“沅水拥着茝草,澧水伴着兰花;(我呢?)我思念湘夫人,却说不出来”。

    第三种,根据整体意思,把这考虑成寻找的过程。因为,前边有了不好的预感:鸟萃苹中,罾张木上

    这样就翻译成:“(于是我出发寻找,)先来在沅水岸边,只看到了水中的茝草;又来在澧水岸边,只看到了岸边的兰花;我思念你湘夫人啊,却说不出来”。

    我采用了第二种的方式,其实第三种也挺好的。

    第三处: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此处两句的翻译内容没什么两样,异议是归在上一段还是下一段。

    假如归在上一段,则是顺着盖屋后,幻想出来的,幻想着邀请九嶷山众神来欢迎湘夫人的场面。排面很足!说的过去。但这样,下一段的直接扔袖子、扔衣服,有点突兀。少了久等不至。

    假如归在下一段,这些九嶷山的神灵是来迎接湘夫人走的,还“如云”!(气势壮,说不过也打不过?)留不住,湘君恼怒了,乱扔东西,这也合理。如此,是等到了湘夫人,后边是因为湘夫人着急走而生气。

    异议在:九嶷山的神灵,来的目的。

    从文字上看,似乎没有交代湘夫人到底来没来?如上分析,湘君后边的生气不能说明湘夫人没来,也可能是因湘夫人着急走而生气!

    白头三猜想:祭祀本身是个仪式,可能这一部分用表演替代了。嗯,有这个可能!毕竟屈原那时候还不会使用“旁白”,这只是个古典剧本而已!

    九嶷山众神

    2022-09-02 泉城居士白头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九歌》13之湘夫人—翻译的几处争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ue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