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导语
《人间词话》乃全能型学者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关于词学研究的一本书册。全书不足百页,却是蕴藏深远。见世之时俞平伯(1900—1990,作家、红学家)言:“书中所暗示的端绪,如引而伸之,正可成一庞然巨帙。”诚然如是。《人间词话》(下文或简称《人间》)宝贵之处在于,作者融贯中西,取国学词史与西方理论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境界理论”,以“境界”为核心,打造了一个系统的词作评价的理论体系。
本书采取“只言片语”片段式行文,乍看是偶尔的点评之语,其实内部自成联系:王国维多先分析作品,引出理论倾向,而后总结理论,再后对其做补充、调整,行文“散而不散”。
关键词一:境界
“境界”一词非王国维首创,王氏的贡献在于将以往缥缈无着的“境界”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使其在传统文学中作为评判创作所需达到的高度和格调的标准。
开篇王国维将词之最高标准定为有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何谓“境界”?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是中国美学体系中独特并十分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既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追求,也是文艺作品重要的评论标准。
意境,源于老、庄学说。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滥觞(即开端),其主要思想是“气”,万物的本体生命就是“气”,不同的气,就有不同的“象”。很长一段时间“气象”就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概括。
唐朝是“意境”说的诞生朝代。“境”的理论最早出现在王昌龄的《诗格》中。王昌龄在书中论述了意境的创造方法。所以说“造境”就是随着“意境”的产生而产生的,这也不是王国维所创。王昌龄说的造境围绕着“境”“心”“思”展开。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王氏,自然继承了这种美学思想。王国维对“境界”理论脱胎于“意境”,是对“境界”的发展。
在他的理论中,何谓境界?“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人间词话》序言)“意”是真情实感,“境”是客观景物,以真情写实物,情景交融,则为有境界。
这其中一个基本而又必不可少的要求就是“真”,真情真景发自真心。“性情真”,真性情营造真境界;“感受真”,观察真实,感受真实,才能触发真性情。这一层的真还包含对草木鸟兽自然万物的平等、融入的含义。
关键词二:深美闳约
王国维认为有境界者必有格调;内有格调者,外必有名句。
具体说来,就是《人间》中的“境界”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深美闳约”(闳读hónɡ)。深美闳约,即内容上深阔辽远,艺术上简约华美。
那么如何达到深美闳约
一. 创作上要善于造境。以情观景,以真情观真景,这两方面必须完美融合,才能出“境界”。造境之时,以赤子之心观物、感物,以达到“物我合一”。强“物”弱“我”,描摹无隔阂的境,是王氏的创作理想。
二. 无我之境。犹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王国维认为,“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多,无我之境少”,
三.王国维虽然强调境界,但同时也强调境界大小,不以此分优劣。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气象宏大,“宝帘闲挂小银钩”亦是精巧细腻。
关键词三:赤子之心--真
有大境界者,必有“真”。真情、真实,不论是秦观的“凄厉”还是李煜的“无奈”,都是真心实意,即有词人“本色”。
“真”可以说是王氏“境界”的唯一标准,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思考与讨论
阅读完今天的内容之后,让我们读一遍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根据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你认为《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属于“有我”还是“无我”,是“写境”还是“造境”?
*整理自熊猫书院拆书卡片。卡片作者:杨琳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