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也正因为变幻莫测,所以给了我们品味生活的土壤。
学生们今年13岁了,正读初二。虽说不少同学个头早已超过了我,大概有1米6几吧,按说该是个大人了,可还时不时表现出孩子的天性了,让我哭笑不得,又充满了惊喜和新鲜感。
譬如经常在上午跑操站队时,喊一声“老班,我们今天热死了”。刚开始我还很纳闷,后来才知道,无非是当天天气没想象的冷,却“全副武装”,戴了手套、围巾、帽子、口罩,兜里还揣俩暖宝宝。你们看看,都初二了,学生们还有闲情逸致和老师开玩笑。做老师的,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生气呢。
但学生们对课堂的兴趣是不如往日了。初一来时,学生们多朝气蓬勃,回答问题争先恐后,朗读课文震耳欲聋,课堂参与度是相当高。如今才过了一年,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七八个学生,读书的声音也变得软绵绵。课堂不积极,作业有问题。 与此同时,学生们的作业也不如从前那般认真了。但都是初二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倦怠,学习本来就是苦海泛舟,乐趣少了积极度也就下降了,我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期中考试学生们的成绩终于引起了我的紧张。学生们两级分化的成绩让人诧异。有作文满分的,也有作文零分的;有默写全对的,也有默写空白的;有考试认真的,也有考试睡觉的。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我的任务不就是让每个在成长路上的孩子拥有健全丰满的灵魂吗?有趣的灵魂就是通过有趣的课堂培养的。我又重新燃起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斗志!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学生都耳熟能详,而文言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座大山。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他们的兴趣。
一上课,我就说:“《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咱们都是从小听到大了,大家是不是都很熟悉呀?”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地大声说出自己知道的故事。
我莞尔一笑:“那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讲一下这个寓言故事吧。”鸦雀无声。
接下来,所有人都乖乖的齐声朗读课文了,没人觉得《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在读准读顺之后,学生觉得里面人物比小时候印象里的还多。于是,我隆重地向学生们提出了我的建议——课本剧。仿佛一滴水进了油锅,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
在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就曾尝试过《皇帝的新装》课本剧,这学期难度上升了,要进行文言文版的课本剧。翻译是必然绕不开的,但是我让学生自己问,我不说。
师:选角是咱们的重头戏,大家看看课本里都有什么样的人物?
生:有愚公、愚公之妻、智叟。
师:还有吗?
生陆陆续续又说:“有孀妻、操蛇之神、天帝、夸娥氏二子,还有愚公的家人们。”
师:哪里看出有家人啊?
生:“聚室而谋”里“室”是家的意思,是愚公在和家人商量。
师:愚公好端端的为什么要移山呢?
生:因为他“面山而居”
师:“面山而居”岂不享福,要是放在现在就是休闲度假好去处啊。
生:但是他出行不方便呀,走路要绕路呀。
师:大家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看来这山确实挡路了,挡了愚公他们通往哪里的路呢?
生:书上没说呀!
师:真的没有吗,仔细看看愚公说的话。
生:哦,他要往豫南方向去,到达汉阴。
师:汉阴是地名吗?
生:不是,山南水北谓之阳,反过来就是阴了。
师:山北水南谓之阴,大家记忆力还是很好呀。所以汉阴是哪里呢?
生:汉水的南边!
······
在谈话中,我和学生们梳理情节,理清了愚公移山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看到了不同人的语言和想法。接下来就是根据情节安排人物了。我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组一个主要人物,同时要求演员要背熟台词,要把表情、语气、动作都体现出来。学生们建议要有旁白,要有人扮演大山,演员最好能妆扮一二,还得有个旁白。
就这样,在热热闹闹的商量中,帷幕拉开了。
第一场:愚公对着大山凝神远眺,他手捋着胡子,忽然重重地点了点头,好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转身他走回了自己的家。
第二场:愚公和他的妻子和家人们坐在一起商量大事。愚公提出自己的想法,儿子们表示支持,妻子发问,众人商量解决问题,准备移山。
第三场:愚公邻居家,刚刚换牙地小男孩得到母亲同意,蹦蹦跳跳地和愚公一家一起移山。
第四场:路上,智叟说愚公太不聪明了,年老体弱是做不成这件事的,想要制止愚公。愚公反驳智叟说,山不会增加但是我的子孙无穷,山是一定会被移走的!智叟哑口无言。
第五场:天界,操蛇之神害怕愚公真的把山移走了,于是禀告天帝。天帝被愚公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从此,没有高地隔绝道路了。
在这场课本剧中,学生自发增加了家人讨论的情景,增加了智叟问路人了解愚公具体情况的情节,以及被愚公反驳后灰溜溜离开的情景。同时,操蛇之神也用了自己的方式把事情来龙去脉详细禀告天帝的情节。
学生演得尽兴,看得开心,同时对课本情节更加熟悉。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机灵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愚公移山的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大家的表演实在太精彩了,经历了人物就更能感受其中的大智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大小多少,都不是永久不变的,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师:很好,你发现了变化的规律。
生:一个人是弱小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
师:是的,整体比个体要强大很多。
生:人做事要不怕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改变环境。
生:做人要目光长远,不能只局限于先前当下的利益。
师:大家从做事、做人、看问题的角度等不同方面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的智慧不仅能明察现在,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大家也可以和愚公一样,既要仰望兴趣,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自己梦想照进现实。
这节课超脱了传统的师讲生记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文中重点字词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由表及里,真切的感受人物,深入的思考哲理。学生课后还对课本剧津津乐道,甚至所有学生下课还来和我探讨文中语言的深意。始于课堂而又不终与课堂,我想这就是好的语文。不过以后再上这节课,要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会更加流畅。
后来,我把录的课本剧视频发到了班群了,作为学生成长之路的精彩瞬间。老师和学生都喜欢这样生动的课堂,只有老师精心备课,关注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能推陈出新,让彼此有更多的成长。
教学正如愚公移山。知识是一座无穷无尽的大山,老师就是愚公,带领着孩子们不断“叩石垦壤”。有一天,老师可能无法带着孩子们继续“移山”了,但是已经在知识这座大山面前的孩子们已经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学习的方法,他们会自发学习知识,永不停息。事实上,很多人会和愚公一同移山,再多人帮忙,愚公本身也得踏踏实实移山。天助自助者,坚定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能力,一定会有人帮愚公移山!
2020.01.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