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后的几天,每个人的朋友圈都被微信“跳一跳”刷了屏。这个操作简单却魔性到令人欲罢不能的小游戏,被微信灰度测试6.6.1版本的首次开屏页面推到了万千用户面前。随之而来的是以德州扑克、天天爱消除、保卫萝卜为代表的一系列休闲游戏“新瓶装旧酒”,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再度攫取了用户的关注度。有之更甚,微信将4系版本中原本属于小视频的首页下拉菜单替换为了小程序任务栏,一举解决了小程序入口过深的推广难题。由此,微信一扫其保守的发展态度,将小程序正式推上了无可争议的C位。
当然,所有的爆发背后都有其必然性,国民级的产品现象诞生离不开长时间的铺设。仅今年上半年,小程序官方就公布了20多项技能和流量入口,其中包括附近的店入口、公众号关联小程序导流、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等。6月初,小程序开始支持模糊搜索与自定义关键词搜索,开发者可以选取十个关键词,优化用户的相关搜索结果;7月底,微信在搜一搜中开放小程序关键词搜索;8月初,新的小程序入口——“群小程序”出现在微信群聊信息界面;9月初,微信尝试针对附近的小程序进行LBS推广,同时引入竞价排名的入口搜索机制;本次版本迭代中将小游戏作为引爆点,为开发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同时微信也正积极与苹果进行关于虚拟内购的洽谈。
风真的刮起来了。
在微信为小程序铺桥架路的进程中,圈子里开始出现一个个千万级PV的流量神话:十人左右的小团队,几百万的天使投资,几个月内就能积累上千万的用户量。这样层出不穷的爆款难免会使开发者与投资人小程序开发趋之若鹜,然而在井喷式的红利爆发中,只有保持清明冷静的商业头脑、选择最适合产品模式的载体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无异于与魔鬼签订契约,过分透支,最终成为破碎的泡沫。
我们需要探讨的是,究竟什么样的产品适合选择小程序为载体?
1. 轻量级高频刚需工具类产品
“小程序的使命,在于弥补张小龙在服务号上没能实现的事——用微信生态直接提供服务”。
比较来看,轻量级工具是最符合微信对小程序“用完即走”概念定义的产品:及时满足用户需求,不占用过多资源,但下次需要的时候用户还会回来——这就是人们对小程序最初的想象。但在小程序上线的最初三个月,工具类产品发展遇冷,用户增量微薄,因此业界声音以唱衰为主流。然而随着几条关键的流量通路被打开,越来越多的工具类小程序得以随着口碑传播、朋友分享、公众号导流等方式触达用户,并留下惊人的战绩。
以提供助眠内容的工具“小睡眠”为例,该产品上线3日累计用户超一百万,迄今已逾千万,且用户留存表现相当不错,月活超过百万。类似的轻量级工具小程序多不胜数。它们坐拥庞大的用户规模,已经开始转而通过售卖产品、提供增值服务等形式转而探索商业变现之路。
工具类产品的小程序流量爆发本质原因在于其本身带有不同的功能和属性,自传播往往发生于具有某一特定需求的人群中,这一点与微信的生态恰好契合——微信的圈子天然分层且趋于同质化,产品只需寻找合适契机打开一个缺口,流量便会如溃堤一般奔涌而来。
2. 连通线上线下场景类产品
“连接一切,包括世界”是微信生态帝国的野心,单纯的线上流量闭环显然远不能满足这样的野心。微信需要破壁,能够连通线上线下场景的小程序是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此类产品的外延涵盖但不仅限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特定场景下被需要的产品,以摩拜小程序为例。17年2月,摩拜与腾讯联合宣布用户通过微信“扫一扫”扫描摩拜单车车身上的二维码,将可以直接进入摩拜单车微信小程序、扫码开锁即可轻松开启摩拜之旅。摩拜方面还特别强调,此前尚无摩拜帐号的新用户同样可以直接通过微信扫码,在摩拜小程序内实现快速注册。“小程序化”后的摩拜单车,不仅免下载,还免注册。而这两项,往往是非互联网核心用户尝鲜产品的最大拦路虎。接入小程序仅一个月后,摩拜通过小程序注册的用户增长了30倍,每周使用量达到100%的增长。
小程序的二维码入口将线下场景中的用户获取服务成本降至最低,同时,由于微信自带身份,使用微信接口之后的小程序连用户注册和登录的环节都省去了,产品触达用户的门槛大幅度降低。
(2)帮助线下店铺沉淀客户关系的产品,以麦当劳为例。17年4月起,在麦当劳全国超过2400家餐厅,顾客可以在柜台手机支付时使用这一微信小程序进行积分并进行产品兑换。“通过微信小程序,麦当劳可以认识并了解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传统企业往往采用会员卡的形式维系客户关系,而小程序为线下店铺的CRM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无需注册登记,成为会员的门槛被抹平;下单流程完全迁移至线上,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微信提供用户角色分析接口,店铺得以实现针对人群的精细化运营;积分、红包等更多活动玩法的可挖掘空间广大。
3.深度挖掘社交需求类产品
流量属性跟场景形式、用户心态有关,撬动流量的方式也不同。小程序的流量依赖微信生态,天生带社交属性,这意味着利用好社交心理,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获得裂变式的爆。因此,想要充分利用微信流量红的产品,必须充分利用社交心理学。当下许多一夜爆红刷遍朋友圈的小程序利用的无非就是用户渴望通过炫耀得到关注的心理以及对他人隐私的猎奇心理。这是因为社交网络为用户展示积极自我形象或管理消极自我形象提供了可能,用户渴望通过社交软件扩散自己“受到关注、具有高美誉度”的社交形象。因此,炫耀成为了分享最重要的原动力。
典型案例是朋友印象的一系列产品。朋友印象团队曾发布了多个爆款小程序,从“匿名聊聊”到“群印象”,从“朋友猜猜”到“群老板”,团队堪称爆款小程序制造机。“匿名聊聊”发布5个小时后,PV超过1700万,获得130万用户授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产品往往天然存在不可避免的重大缺陷——其生命周期过于短暂,用户往往即用即走且永不回头。产品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应着重考虑在爆款之后如何保持热度,在拥有体量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上如何沉淀商业价值。
4. 成熟电商产品中的社交模块
电商平台开发小程序的目的不应局限于“覆盖所有潜在用户入口”,而是应当因产品形态制宜,寻找新的玩法。在紧密围绕社交链条、以用户分享为主要信息流动通道的微信小程序中,那些需要用户间相互配合的玩法,例如拼团、砍价、邀请好友获得优惠等产品形态,抢先占领了流量洼地。
在电商流量极贵的时代,社交电商“拼多多”就巧妙地利用了微信生态中的社交流量,依靠“分享拼团”的形式在正式上线一年半左右就拿到了1 亿付费用户,月 GMV 超过 40 亿。通过分享拼团与好友共同购物,小程序营造了与好友“同逛商店”的体验感;通过以奖金/优惠券形式激励邀请好友,平台在促进拉新的同时也提升了老用户的二次购买率。可以说,小程序电商为更多创业者开放了成为下一个“拼多多”的机会。
显而易见,微信的“放权”力度还将进一步升级,针对小程序的变现场景也将继续拓宽,小程序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爆点,裹挟着许多摇摆不定的企业进入开发小程序端的行列。这是互联网巨头对手机硬件厂商发动的步步紧逼的革命,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应用商店也会如今日的搜索引擎与浏览器一般,丧失主要流量入口的地位。
“互联网格局正在发生‘掀桌子式’的剧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