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养成习惯、产生依赖性,是很多产品不可或缺的要素。强烈的孤独感来袭时你就想到微博,那说明习惯已经起了作用,还没来及的做出理性思考,已经开始在微博上寻找情感慰藉。
产品对其用户的行为习惯产生深刻影响,产品中“安装”的“内部触发”会使得用户在没有外部有瘾的情况下就心甘情愿投入它的怀抱,“钓钩”体验极大地改变了用户的行为习惯。
产品造就了习惯。
上瘾模型——一个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的四阶段模型。
吸引用户上瘾的钓钩无处不在,任何一个渗透进用户思想的体验中,都能看到钓钩的存在。
1、触发,「暗示」,是促使你做出某种举动的诱因。分为内部触发和外部触发。让你产生习惯性依赖的产品通常是外部触发最先发挥作用,带你进入上瘾模型的循环,开始和内部触发发生联系。
2、行动,「惯常行为」,即对在某种回报心怀期待的情况下作出的举动。
3、多变的酬赏,不可预料的「奖赏」,上瘾模型与普通反馈回路之间的区别在于,它可以激发人们对某个事物的强烈渴望。
可预见的回路并无助于催生人们内心的渴望,给产品“安装”多变的酬赏,是公司用来吸引用户的一个决胜法宝。大脑中负责理性和判断力的部分被抑制,负责需要与欲望的部分被激活。
4、投入,「回路预热」,即用户有所投入的阶段,有助于提高用户以后再次进入上瘾循环的概率。个人数据、社会资本、个人时间、精力、金钱...
人脑中存在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基底神经节,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会以习惯的形式存储在基底神经节中,从而使人们能够腾出精力来关注其他事物。
人们对产品的依赖能给企业带来无限的竞争优势,提升用户终身价值,提高企业在价格问题的主动性,建立产品口碑效应,加快企业增长速度,进入良性循环,提高竞争力;还会促使企业给产品做进一步投资,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收益。
垄断思维
我们的大脑往往会沿用既有的思维模式,新的行为方式总是难以持久。培养新习惯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根深蒂固的旧习惯。要想让新习惯在用户生活中生根发芽,就必须增加它的出现频率,新习惯出现的频率越高,稳定性就越强。
对于试图打破现状的新公司来说,依赖性只会降低它们成功创新的可能性。
基于习惯的发展战略,想要将不经常发生的行为演变为习惯,就必须让用户深切感受到它的用处,要么带来快乐,要么解除痛苦。
习惯的区间
打造习惯养成类产品,两个因素非常关键,即频率「即某种行为多久发生一次」和可感知用途「即在用户心中,该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多出了哪些用途和好处」。
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够高,可感知用途够多,就会进入习惯区间,进而演变为一种默认的行为方式。二者缺一不可。
频繁发生的行为背后,产品解决何种问题?是止痛药or维生素?
止痛药满足人们的显性需求,市场覆盖面较大。维生素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但满足不了其对功能的要求。
习惯养成类产品通过“挠痒痒”减轻用户的「痛苦」。初期是非必需品,是锦上添花的维生素,一旦发展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变成必需品,像止痛药一样抚平人们内心的“痒”。
现在开始练习
假如你要开发一款习惯养成类产品,请先回答以下问题:
◆你的企业模式要求用户形成什么样的习惯?
◆用户能利用你的产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用户目前是以什么方式在解决他们的问题?为什么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你希望用户和你的产品之间发生何种程度的关联?
◆你希望将哪种用户行为发展为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