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先进第十一》18:两条道路,两种人生

《论语·先进第十一》18:两条道路,两种人生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03-07 21:46 被阅读0次

    《论语·先进第十一》18:两条道路,两种人生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对于这段话,某外国人有种非常逗比的译法:

    孔子说:(感叹)颜回这么好的人难道是小妈养的,为什么让他那么穷苦。而端木赐老是不听话,做生意却赚了很多钱。

    这种译法显然违背了“信、达、雅”的信息传递法则。完全扭曲了孔子、子贡的人格。

    孔子一生大概讲了两句话,一是各安天命、各守本分,要讲秩序;二是谁都不要欺负谁,要讲仁爱。孔子所倡导的“礼”,说到底就是恰到好处的秩序,所倡导的“仁”,说到底就是爱人。

    在这里,孔子忽然拿颜回和子贡做比较,根本上还是在强调秩序和仁爱。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道德学问已经接近完善趋近于道了,但是是他常常很困窘。端木赐不听天由命,而去做生意,猜测市场行情往往很准,买卖做得很上道。”

    一、孰高孰低

    人总有有一种心理,两个人摆在一起时,总要分个高下。

    孔子把颜回和子贡放在一起,本来是要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与使命,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活法。看到的人,却总想在两个人中分出个高下来。

    其实,孔子自己也就这个问题考试过子贡。“女与回也孰愈?”

    子贡你和颜回谁的修为更高一些?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很聪明,也很懂得老师的用意,马上放低姿态搞自谦。说,我的修为哪里能望颜回师弟的项背呢?颜回见到一能够推演知道十,我见到一能推演出个二就不错了。

    孔子所问,更多的是修养,子贡所答,更多的是学问。孰高孰低,有那么多的尺度,又有那么多的客观条件,谁能够真的分清呢?

    同样的话,孔子如果是问颜回,颜回一定自谦地比子贡更彻底。《易经》中讲谦受益,发自内心的自谦本身就是仁爱,就是给他人,给别的事物留下了生长的空间,与此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生长和进步的空间。

    二、孰好孰坏

    市井俗语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

    人理解这个世界,常常会用到这样的类比方式。因为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于是,“人往高处走”也应当像“水往低处流”一般客观自然。我们当然不能说这种由类比而形成的思维框架就一定是错的,但一定要坚信总会有超出这个思维框架的人和事存在。

    以孔子讲得这段话为例,颜回和子贡哪一个更高?是颜回该朝子贡的方向上进化,还是子贡该朝颜回的方向上进化?

    颜回安于困窘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局陋巷”且“回也不改其乐”。

    子贡不安于本该属于他的处境——赐不受命而货殖,并且主动的用自己的脑和双手去创造。

    是安于现状是高处,还是不安于现状是高处?颜回之所以安于现状,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有更有价值的追求,他不愿意舍弃内心更有价值的追求,转头在没什么价值的生活境遇上劳心费神。子贡之所以“不受命”,也是因为他内心有更有价值的追求——施展自己的才能让生活更美好。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通过在“货殖”方面的经营,实现自己的梦想。

    客观上讲,两个人都是求仁得仁,都很好的开发了各自的天赋,都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圆满的意义。

    哪里有什么高下之分?鞋子大小,舒不舒服,只有脚自己知道。

    司马迁把子贡写进《史记·货殖列传》,他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司马迁显然是带了主观感情色彩的,在孔子看来,两种人生,同样精彩,谁也不必羡慕谁,谁也不要欺负谁,各自专注于自己的理想,便会有各种应得的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先进第十一》18:两条道路,两种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iq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