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对自己“诚”,给予他人“信”,让你更自信从容

对自己“诚”,给予他人“信”,让你更自信从容

作者: 明悦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7-11-03 09:04 被阅读0次

    今天这篇文章是个人基本行为原理系列的第三篇,主题是关于“诚信”。



    诚信这个主题是老生常谈了,那为什么还要写呢?

    因为诚信很重要,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果说我们要变成更好的自己需要搭一个“改变体系”,那诚信就是这个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

    美国“公关之王”格利提出了格利定理,即事业最重要的就是信誉,再加上用功。

    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传统美德,在国外诚信也被视为立业之本。



    关于“诚信”的心理解析

    “诚”是指真诚、坦诚、诚实、不欺、不诈,是天道,符合自然规律,主要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信”是指信任、信用,是人道,符合社会规律,主要是指人内在真诚的外化。

    也就是说“诚”更多的指向个体的独立内在,“信”更多的指向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诚”与“信”组成的“诚信”就是一种内外兼备的可贵品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诚信能给人们提供安全感,诚信是依靠以往的行为积累起来的,有了诚信作为依据,人们可以放心的根据别人以往的行为模式判断出当前和未来的行为模式,就能良好的交往、互动模式。

    可以说是诚信构筑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安全体系,是人们所有行为能够长久持续的基石。


    比如我们去做生意,肯定会选择有诚信的伙伴合作,那些言而无信、偷奸耍滑之辈,自然是唯恐避之不及。

    比如我们买东西,也会参考品牌、店铺的信誉,会挑选口碑好的买,避开那些口碑很差的品牌和店铺。

    比如朋友跟我们借钱,如果他的信誉很差,我们肯定不敢借给他。

    如果缺乏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信任缺失,真诚友好的交往就无法持续。


    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那他的言行举止就不具备前后一致性,人们无法对他的行为做出预判,就很难放心的和他交往。

    这也是为何诚信的积累需要很长时间,而诚信的崩塌只需要一次失信就会应验的原因。

    一次失信就能把人们长时间积累的安全感打破,打断信任链的连续性,让人心生疑虑。

    所以要想让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要做有诚信之人,把诚信作为所有行为的根本准则。



    诚信之于自己

    要变成更好的自己,从诚信这个角度入手的话,那就是:尽可能的坦诚,少说谎或是不说谎,不做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承诺。

    有研究表明我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的说各种各样的谎言,但是说一个谎,就要用更多的谎言去圆,尤其是那些只要别人用心去查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暴露的谎言。

    所以与其担心谎言被拆穿,不如少说谎或不说谎。

    在不实在想说谎又无话可说之时,不如沉默。

    不做超出能力范围的承诺,需要我们首先界定好自己的能力边界,无法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是真正的能力。

    做自己的事也好,和别人合作也好,都要量力而为,在能力范围内做事,给出能力范围内的承诺,能让我们更自信从容。

    要学会拒绝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内的事,如果承诺了却做不到,会让你的诚信分下降,影响别人对你的判断。



    对自己“诚”,给予别人“信”,能让我们一天天变得更好,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是心理咨询师明月,会分享很多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关注我,你将能持续的获取各种干货技能,实现快速成长,点击“关注”按钮即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自己“诚”,给予他人“信”,让你更自信从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ma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