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本能(death instinct)是弗洛伊德术语。他认为,人类除有生的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而外,还有与之相对立的死本能。它体现仇恨与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损害、侵犯的驱力,这时,它不会毁伤自我。
但当向外侵犯受到挫折时,它又往往转向自我内部,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死本能不限于杀人和自杀,其活动范围广泛,包括自我惩罚、自我谴责、对手之间的嫉妒以及对权威的反抗等。
弗洛伊德后期思想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爱的本能(或为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设性的,后者是破坏性的。两种本能虽然作用相反,但却同时并存,此涨则彼消,此消则彼涨。
弗洛伊德引用叔本华(Schopenchauer)的话断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死亡本能,或有时也被称为死亡愿望的最重要的派生物是攻击。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攻击是指向外部对象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残酷、自杀、谋杀以及攻击都是死亡本能驱使的。虽然弗洛伊德从没有把死亡本能理论发展得像求生本能理论那样完整,但这一理论仍然是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人类两大基本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一切有机体的本能都是保守的,都是从历史上获得的,并且朝向恢复某种较早期的状态”,“原始生物实体从一开始就不想改变,如果条件不变,它就总是只重复同样的生命历程”,“有机体的保守本能以及每一种强制性的变化被同化到有机体生命的过程中,并且把它们储藏起来,以供今后的进一步重复”。
可见,弗洛伊德认为,世界本来是无机的,生物的出现就是因为世界发生了变化,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有了繁殖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了生的本能,但明显这是外界促使其在生物体中形成的,真正先天存在的是无机的本性,死本能就是把人带向无机的,所以,生物的目标就是向死前进,生物的真正本能是死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正是通过爱欲这个机构,指向外部世界的破坏性本能才从自身发生转向”,“本能冲动的本身一定是爱欲和毁灭性的混合”,就是说,死本能,它是与生本能同行的,死本能是生命活动真正要达到的目的,生本能必定和死本能同行,而且为死本能服务而已。由于“死的本能在本质上是缄默的,生命的大部分是从爱欲发出的”,因此,要达到死本能的目的,其途径是迂回曲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