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四川省广汉市,隐藏着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文明——三星堆。
这片青铜时代的遗迹首次于1929年被发现,其独特的青铜器、金器和玉器揭示了一个与任何已知中国古代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
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文化遗存根据考古调查发掘,共分为四期。
遗址及其祭祀区已经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些最具有代表的三星堆著名文物,包含其特征以及一些用途猜想:
青铜大立人:
出土时间:1986年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的二号祭祀坑中出土
基本参数:高度:总高度是260.8厘米,其中人像部分的高度为180厘米。重量:青铜大立人的总重量约为180千克。
参照物:高于一扇标准室内门约60厘米。
特征:
这尊青铜雕像是用分段浇铸和嵌铸工艺制作的,由空心的人像和底座构成。
头戴高冠,身穿三层独特服饰,包括窄袖和半臂式,以龙纹主题的复杂纹饰装饰,还有鸟纹、虫纹和目纹。
腰间佩戴方格纹饰,工艺精细独特。
雕像双手环握于胸前,赤足站在方形怪兽底座上,整体造型庄重典雅,象征着一位具有非凡能力和威严的重要人物,似在进行神秘仪式。
猜想:
一:宗教或仪式用途:
神祇或先祖象征:庄严姿态和复杂装饰暗示其可能代表神祇或重要先祖,用于祭拜或供奉。
祭祀中心角色:双手环握和胸前姿势可能象征祭祀活动,雕像在仪式中可能具有核心象征意义。
二:社会和政治象征:
权力象征:高冠和精致服饰反映权力和地位,可能代表古蜀王国的统治者或领袖,映射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结构。
文化标志:作为艺术和工艺品的代表,展示古蜀文明的工艺水平和文化成就。
三:手中握持物品的疑问:
1.权杖说:基于其华丽的服饰和高台立姿,部分专家推测大立人可能握持权杖,象征古蜀国的高层权力。
2.象牙说:观察其手势形成的弧线,一些专家猜测大立人可能手持象牙,这一推测与三星堆出土的象牙和类似的金沙玉璋形象相关。
3.玉琮说:考虑到大立人双手的形态,有观点认为其可能分别握持玉琮,这种古代祭祀用礼器与其手部结构相符。
4.姿势说:还有理论认为大立人的手势可能仅具象征意义,无实际握持物品,可能表示某种仪式中的特定动作或表达。
青铜神树(1号):
出土时间:于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的二号祭祀坑中出土
基本参数:完全修复的树被称为一号树,高度达到396厘米。(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
参照物:成年的果树(如苹果树或樱桃树)高度。
特征:
三组树枝,每组包含三个树枝,饰有27个水果和9只鸟。
设计细节:这棵树还有一条形状独特的龙,龙头朝下,身体像一根编织的绳子。
龙的前爪搭在树根上,后爪形状像人的手,长着刀状的羽翼。
底座设计:树的底座略呈圆锥形和圆形,饰有云纹,连接三座山,象征“众神之山”。
猜想:
青铜神树被视为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象征,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承担着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代表了中国宇宙树的一个重要实物标本。
学术界对青铜神树的内涵存在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它与《山海经》中的“建木”相关,是古蜀人与神界沟通的象征,反映了古蜀的神权政治。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更接近“若木”,或具有“社”的功能,象征着宇宙树或日晕现象。
青铜神树上的九只鸟被认为与古代“十日神话”中的太阳相关,象征着太阳的东西移行。
这树可能是扶桑、建木等神话中神树的一种复合体现,其功能之一是作为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通道。
青铜纵目面具:
出土时间:1986年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的二号祭祀坑中出土
基本参数:高66厘米,宽138厘米,深度约85厘米,重量:约71.1公斤。
参照物:与一台中型洗衣机尺寸,重量相似
特征:
造型: 面具的整体造型相当夸张和独特。它呈现方形,配有倒八字形的刀眉,眉尖向上翘起。
眼睛: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眼睛,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长达16厘米。
耳朵: 面具的耳朵部分也非常夸张,向两侧充分展开,呈现出一种雄奇的造型。
面部特征: 面具拥有鹰钩鼻和深长上扬的口角,似乎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微笑。
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原来可能有装饰)。
猜想:
蚕丛的形象猜想: 有学者认为商铜纵目面具是古蜀人始祖神蚕丛的形象,基于古蜀人动物与祖先崇拜的图腾信仰,认为面具是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过渡的产物。
烛龙的假设: 另一些学者根据《山海经》中烛龙“直目正乘”的描述,认为面具可能代表烛龙,一种身躯长大、眼睛竖立的神物,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多个龙形器物相关。
祝融与蚕丛的关联: 当代学者王兆乾等人将烛龙与南方之神祝融联系起来,认为古蜀人可能将祝融和蚕丛合并为一个神,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先祖。
纵目面具的多元解读: 对于商铜纵目面具的眼睛特征,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包括生理病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艺术风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以及图腾信仰(鸟类图腾)等多种可能性。
黄金面罩:
出土时间:2020年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的五号祭祀坑中出土
基本参数:宽37.2厘米、高16.5厘米,重约280克(预计完整的总重量应该是超过500克),其含金量约为85%
参照物:一块黄金薄片或金质面具
特征:
面部特征:面具的眉眼部分镂空,呈现精致的眼睛和眉毛形状。
两耳轮廓圆润,突出在面罩的两侧。鼻梁高挺,增加了面具的威严感。
嘴部特征:面具的嘴形大而微张,展示出一定的表情特征。
神圣威严:整体造型威严神圣,反映了面具的重要宗教和仪式性质。
厚度非常厚,不需要任何支撑就可以独自立起来。
猜想:
宗教仪式:成为祭祀仪式中的宝贵物品,用于崇拜特定神祇或祖先,类似于商周时期南方流行的傩戏
社会地位和权力象征:属于统治阶层或特权阶层的成员,用来彰显社会地位和权威。
仪式装饰:用于装饰和美化仪式场合,增添庄严和隆重感。
神秘仪式:可能与神秘宗教团体有关,用于标志成员身份和参与神秘仪式。
世界文化联系:反映了古蜀文化与其他文明的可能联系,可能与贸易和文化交流相关。
金杖:
出土时间:1986年于中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
基本参数: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
参照物:高尔夫球杆或长笛
特征:
金杖的一端平雕有长46厘米的图案,共分三组:
靠近端头的一组雕刻有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图像。
人头面带微笑,头部戴有五齿高冠,两耳各垂着一幅三角形的耳坠。
靠近杖内部的两组图案大致相同,上方是两只鸟头部相对,下方是两条鱼背部相对,鸟和鱼的颈部各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
猜想:
王权象征:金杖上的图案包括人头像,这可能代表国王或统治者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宗教神权象征:金杖还包括鸟和鱼的图案,这可能与古蜀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有关。鸟和鱼在许多古代文化中都具有神秘和宗教意义,它们可能代表神圣的力量和神祇。
胜利和威武的象征:金杖的图案中有箭翎,可能代表胜利和威武。
箭翎射中鱼,鸟又将箭杆带鱼驮负着归来,这可能是一种胜利的象征,表达了国王的胜利和统治的威力。
与鱼凫氏的传说有关:有传说称古蜀国王鱼凫以渔猎著称,金杖上的鱼和鸟的图案可能与鱼凫氏的传说有关。
古文献显示,中国的夏、商、周三代王朝以九鼎作为权力象征,而古蜀王国则特别使用杖而非鼎,文献中对于古蜀使用鼎的记载几乎没有。
青铜神坛:
出土时间:1986年到2022年于中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坑陆续出土
基本参数:长约46.2厘米,宽约30.6厘米,高约19.5厘米
参照物:木质储物柜
特征:
青铜神坛包括兽形座、立人座、山形座、盝顶建筑以及立鸟等组成,整体结构可大致分为三层。
底层呈现一对对望的神兽,中层包含四个立人形象和顶部的山峰装饰,而顶层则呈现建筑结构、人物以及飞鸟的造型。
在建筑的额间部分,还可见到人头与鸟身相结合的神像雕刻。
这一竖向排列的时空序列象征了天、地和人这三个宇宙层面。
猜想:
这座青铜神坛构造独特,呈四方体倒斗型,共有20个青铜小人,每面5个,手中持有法器,可能是用来祭祀山川的玉璋。
四角有凤鸟图腾,可能代表礼天的寓意。
神坛上的主角,被认为是大祭司,头戴兽首高冠,冠顶有三个长条形的触角状装饰,类似鸟冠,可能代表鸟图腾的部落领袖或神职人员。
根据古籍《山海经》和《史记》的记载,大祭司很可能是东夷部落领袖伯益,他协助大禹治水,并且可能是《山海经》的第一作者。
青铜神坛上的神兽被认为可能是风伯,也就是飞廉(或蜚廉),这进一步加强了伯益可能是大祭司的观点。
青铜太阳轮:
出土时间:1986年于中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基本参数:直径85厘米左右
参照物:汽车的方向盘
特征:
这个器物的形状是圆形的,它的正中部分凸起,形成了一个太阳的形状,周围有五条芒条呈放射状分布,与外围的晕圈相连接。
中心有一个圆孔,而晕圈上等距分布着5个圆孔,这些圆孔用于安装和固定。
这个器物是通过二次铸造法制成的,首先铸造晕圈和五条芒条,然后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接着在与晕圈衔接的地方进行钻孔,最后使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以确保芒条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猜想:
最初,挖掘者将这个物品称为“车轮形器”,因为他们认为它可能是一个盾牌或车轮。
然而,随后的考古学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发现在祭祀坑中没有发现其他车辆零部件或饰品,而且它的结构太薄,不适合用作车轮。
同样,设想为盾牌,它的大部分区域都是空心的,无法有效用于防御。
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及它与同一祭祀坑中出土的铜神殿屋顶覆盖物上的“太阳芒纹”形式相似,学者们提出了更广泛接受的观点:它可能是古蜀人用来装饰,代表他们对太阳崇拜信仰的太阳形状物品。
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因此在正式报告中,它的名称从“车轮形器”更名为“太阳形器”,即我们现在熟知的“三星堆青铜太阳轮”。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太阳轮”是古蜀人用来供奉太阳神的神圣物品,象征着太阳在古蜀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反映了他们的太阳崇拜信仰。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出土时间:1986年于中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坑出土
基本参数:横径12.7厘米,纵径14.3厘米,通高41厘米。
参照物:中等大小的花瓶
特征:
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是三星堆出土的标志性文物。
这件作品散发出金色的光泽,尽显庄严。
头像设计呈平顶,其后部的头发被梳成辫子,以宽带束起,展现出鲜明的当地民族特色。
金面罩采用金块锻造成薄片,贴合头像的轮廓制作而成,从额头到下巴,覆盖耳侧,眼眉部位镂空,工艺精细。
猜想: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上附着金面罩,显示古蜀人高度尊崇黄金。
这些作为宗庙祭祀神像的青铜头像,其面部装饰金面罩的目的可能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更可能在宗教仪式中承担特殊的功能。
金面罩可能用于娱悦神灵,增强神效力,或许与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具有辟邪能力的“黄金四目”或“方相氏”相关。
这些头像的身份和功能,可能与古代中国对神圣和驱邪象征的认知有关。
三星堆陶盉(hé):
出土时间:1980年于中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坑出土
基本参数:高47.9厘米,宽19.6厘米
参照物:小型保温壶
特征:
陶盉是在三星堆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种陶器。
它的特征包括器口呈半圆形,一侧有一个短管状流口。
器身相对较瘦长,一侧有一个宽狭鋬。此外,陶盉底部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连。
器身宽胖,一侧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
猜想:
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亦是夏代二里头文化的典型器物盉,可能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
陶三足炊器:
出土时间:1986年于中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基本参数:高44厘米、口径19.7厘米、盘径38.5厘米
参照物:一个大型花瓶或装饰性陶瓷花盆
特征:
陶三足炊器的独特外形和巨大体积颇为罕见。
此炊器的三足设计使其稳固立于火上,便于加热。
其容积宏大,盘面宽敞,适合盛水或存放物品。
猜想:
陶三足锅是一种多功能的陶器,但更像是多用途的综合锅。具有大的开口,适合多种烹饪方式,如煎饼、烧烤、烤植物根茎、烤干果或加热干粮。
上半部分较浅,不能容纳大量水,烹饪时下面的火和烟会扩散,影响附近人。
虽可用于火锅,但效果不如其他锅。
适合烹饪煎饼,外缘平整,可容纳火烧或麻饼。
用于加热或烧烤食物,食物放在上面,快速烹饪,类似现代烤箱。
陶三足锅通常带盖,加快烹饪速度。
实际上是多功能的烹饪工具,可加热水或汤,烹饪多种食物。
结尾:
在探索三星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主要的带有古蜀文明的文物,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文物等待我们的发现。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让我们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闪耀着光芒,为后人带来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