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蓝老师和张校长合作的第二篇文章,题为《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这篇文章与昨天阅读的家庭读书会理念是相通的。总体来看蓝老师依然从背景与意义入手分析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背景,再从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实现与愿景展望两个板块对研究进行了阐述。
一、研究从国家政策背景入手。
不得不说,我们的研究确实应该紧扣国家的政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背景,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非常疏忽的一个方面。梁老师从党的十八大然后到2015年2016年2018年这三年的一个国家政策,来进行了背景与意义的阐述来提出家庭要做好4个一。家庭是人生的第1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1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1粒扣子。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来看,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而如何实现家校合作,如何有效的推动家校合作,如何让家校合作达成共识,如何让我们的家校能够真正的协同育人,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早在近代,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把学校与家庭比作了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一致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保持一致信念。
然而这其中的道理谁都懂,但现实是如何的呢,我们不难发现家长与班主任及课任老师的沟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从不同的教育程度,还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职业习惯,我们都可以发现家长与老师之间对于儿童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嘴上能够说支持配合老师工作,但行动上却对老师的这个教育教学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质疑,而老师呢,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客观的面对家长提出的建议。从而使得我们的教育形成了两条平行线,。而如何让这两条平行线有所交集,这便是我们班主任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从扶到放引领。
不得不说蓝老师的实践是非常新颖的,比如说引导家长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当然这一直是我们许多老师都在积极实践的,但是亲子黑板报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虽然说我们总在考虑一年级的孩子是否能够完成黑板报,更多的时候班主任愿意让家长来完成黑板报,孩子呢只不过是简单的协助,而实际上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确实可以忽略,这个呈现的结果是否完美,而是考虑过程中对孩子的这种参与度以及对家长的协助度的一种考量。记得自己班一年级的时候,基本上有一位种子家长来玩,在开学初的时候就完成了整个黑板报的框架设计,而内容就不定时的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更换,那更换的主力军大都是老师家长和几位比较骨干的孩子。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往往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一个状态,他认为这些不是我的事儿,所以至始至终也觉得,似乎班级的这些建设跟我无关,那家长自然也就是这样想的,然而我们在鼓励家长参与亲子黑板报的同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黑板报的一个设计与创作的合作会更加清晰的凸显孩子家庭的一个因素。那么家长和孩子都会认为这是我们的事儿,而不是老师的事儿。
家长参与活动总结,这确实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但是如何让家长的总结能够有所提升,确实是非常难达到的一个理想的效果。我从文章中看到了,蓝老师能够不停地向家长追问:发起活动的目的达到了没有?如果你是发起人你会怎么做?如果让你打分,此活动你会打几分?在这样的指导下,家校理念在磨合中确实能够统一起来,家长也能够更加明白老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希望让孩子明白什么,指导孩子成长什么,孩子能够在这样的活动中发展些什么,或许他也会能够明白老师与家长如何合作才是最有效的。
加上讲学的内容,我们更喜欢称他为家长课堂,用家长的资源来教会孩子一些生活的本领,这确实也符合了我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调动家长或者社区的资源来丰富孩子的生活化成长社会化的一个发展,那么在这其中我感觉到特别的是,能够在校内学习,在家里来做的一个结合。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学校进行学习,在家进行做或者实践呢,这一点当然是给我许多的启发。
三、期待从无到有的价值实现。
我们总在提倡着家校要合作,家校要协同育人,然而实际上我们真的能做到每一个家庭都能与学校合作吗?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我们必须得去尝试,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的力量,更需要家庭和社区的力量。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来看,但凡是家长与老师能够密切合作的家庭,孩子一定是优秀的,而且至少他的心态是健康的,但凡是不能够完全理解老师,或者说与老师进行沟通合作的,让孩子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状态要求也是不高的。家校协同育人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是我们不做,而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去做。
四、提出商榷之处
整篇文章文从字顺。但是从总体的框架结构来看,我在想是否可以有更全面的一些探索。在每个板块中的内容是否可以更丰富些,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第二板块方式与途径的每一个大典中只有两个部分的内容,那么我在想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是否能够更完整的呈现起承转合的一个框架结构。
看蓝老师的文章真正的明白了什么叫做一边做一边写一边表达,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中学会表达,更需要明确自己在做些什么,做的意义何在,如何做才有效,一定要让自己的实践转化成有效的文字,从而进一步的进行理论化的思考,研究式的推动,那么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的有价值起来,真正的有意义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