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定义自己的人生》读后感
在这个快节奏和浮躁的时代,简捷迅速高效的获取知识是常用的方法。进而有部分人在看到相似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时,觉得通过标题或书名就已晓得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要领,文中的内容或走马观花或不愿再看而习惯性的pass掉。
事实并不是这个样子。
近日刷微博看到白岩松的一篇文章《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定义自己的人生》,相信大家看到标题时就已经理解作者想要说什么了,但看完后文章的部分内容于我却另有启发。
“有人说,就业不难,就好业难,我想问,什么是好?”,文中这个提问让我想起来刚毕业找工作那段经历。天天面试,不是嫌这个钱少,就是嫌那个公司小,再就嫌工作条件差等等,始终没找到合适的。我妈都嘲讽似的说:“你也不傻啊,怎么那么笨,这么长时间工作都找不到”,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工作一大堆,关键是好工作不好找,千八块的工作没劲。那年是2010年。
所谓好工作,大部分人简单粗暴的反应是:钱多就是好工作,从未考虑过其它因素,比如身体的疲惫,精神的痛苦和环境的艰苦。接着你又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愿意吃苦、受累,那为什么不能从一点一滴吃苦做起呢?如果真愿意吃苦,简单点为什么不去工地扛水泥呢?因此只能幻想空中楼阁。进而让我想明白一件事,我们只是嘴上说愿意吃苦,心里并不愿意吃苦罢了。
又如作者说,“人们有一种惰性是只认可自己习惯的’好吃’,如果只停留在好吃的菜,永远不尝试没有吃过的菜,你知道天下有多少的美味吗?不会的”。这句话极大的刺激了我长久的一个生活习惯:在固定生活的某个地方,刚开始因不了解本地饭馆饭菜口味,经常去换换尝尝,一旦有了认可的口味,便不愿再去品尝其它的,害怕不好吃,浪费了钱也糟蹋了吃饭的心情,除非不得已。文中解释说,因为变动(改变)打破了稳定的感觉,他就产生的恐惧,甚至躲避,甚至身为阻挡列车前行的人。不仅从思想上解释了我这种习惯原因,也提醒了我不知道错过多少美味(试问谁不喜欢美味呢)。
你看,虽然作者的观点是: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定义自己的人生,大家也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却嚼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