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心理学家,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他在九死一生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了下来,并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集结成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销售超过千万册。
可以想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人们迷茫、痛苦、抑郁,这本书就激励了无数在无意义感中挣扎的人们。
那21世纪的今天又怎么样呢?可以这么说,快乐着、无聊着、挣扎着,其实同样迷茫着。
我们并不企求那些在快乐中的人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只有痛苦才会让人有这样的冲动。
但越是追逐“及时行乐”,也就越预示着无意义感的临近——意义导向的减弱,结果就是对即时快乐的追求会占上风(比如性、烟酒甚至于毒品)。
有一本书叫《娱乐至死》,说的是什么呢——在未来,我们不是毁于强权,而是让我们快乐的东西;我们会在哪些让我们沉迷的游戏、视频中丧失自我、丧失意义,乃至丧失自由。
所以,虽然“痛苦”是任何人都想极力去避免的,但痛苦会让人有一种探求生命意义的冲动,那么人就还有很好生活下去的可能。
但在游戏视频的“快乐式无聊”中,人们会丧失这种警觉,反而是更加危险的。
尼采有一句话很有智慧:“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那么,弗兰克尔所创立的“意义疗法”有什么指导性的方法,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呢?
对一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意义感永远不该消失。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事业或从事某种工作,也就是成就或成功;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比如真善美),或面对某个人,也就是爱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这是激发潜能的绝好机会。
茨威格说过:“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就是,在他正当年,也就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找到了一生的使命”。
我想这并不是大部分人的幸运,所以,很多人都患得患失,或者执意去追求所谓的幸福、快乐。
但事实上你会发现,越害怕失去却越容易失去;越想要的却得不到——因为幸福快乐只是副产品,不是通过单枪直入式的追求能得到的。
弗兰克尔通过一种叫“矛盾意念法”的方式来做“意义咨询”。比如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对失眠的恐惧对入睡的过度关注反倒让患者更加难以入睡。
要克服这一恐惧,通常建议患者不要试图入睡,而是试着做相反的事,就是尽可能晚点上床睡觉。
换句话说,对入睡的过度关注会产生一种不能入睡的预期焦虑,因此必须运用矛盾疗法,以不睡觉来替代它,这样很快就会入睡了。
还有更多的病例能够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某患者是名簿记员,他看过许多大夫,去过许多诊所,但都没什么效果,他极度绝望,主诉想要自杀。他患书写痉挛症多年,最近情况变得更严重了,甚至面临着被解雇的危险。只有迅速治好病,才能保住他的饭碗。
我们的建议是:做与平常所做相反的事,就是干脆不去想如何整齐漂亮地书写,而是尽可能地去涂鸦。
患者要对自己说:“现在,我要让大家看看,我是个多么糟糕的书写者!”
在他想尽可能地乱涂时,反而做不到了。“我试着去乱涂,但就是做不到。”第二天他这么说。不到两天工夫,他就摆脱了病症的困扰,观察期内也没有再犯。他又成了一个快乐的人,完全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