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liver Lin
编辑:Oliver Lin
国庆假期已经结束快一周了,但国庆档的余热依旧没有散去。因为疫情的关系,今年的国庆档与往年不同,挤满了春节档未能成功放映的影片。由陈可辛导演指导,以中国女排几十年成长以及在里约奥运会关键一战,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夺冠》就是其中一部。
《夺冠》本应在今年1月24日就该全国公映,但是因为情况较为特殊,直到9月25日才姗姗来迟,与大家正式见面。带着熊熊的气势一举拿下了仅次于《我和我的家乡》的极高票房,不仅仅是因为在主题上有着先天优势,更因为整部电影中从头至尾都展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但是在看过很多网友的评论后,我有些失望,不是对影片失望,而是很多网友以偏概全的言论失望。奇怪的是,相较于本片所传递的优良品质和精神,网友似乎对黄渤的演技更加关注,把他一人的表演能力上升到整部片子的质量讨论中。
虽然连他饰演的原型陈忠和教练也对他的表现有所不满,但我不认为这是评价这部影片时应该关注的重点。影片的叙事线如此庞大,从改革开放到里约奥运会,陈可辛导演的用意就在于将中国女排在成长中的艰辛与苦难,尽量全面而又细致的展现到观众面前,无论是对哪个年龄段的观影人,都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如果想过一个让你自己满意的人生,需要三步。有些人一辈子一步都没能迈出,有些人用尽一辈子才走完三步,看似是简单的三步,但每一步都需要呕心沥血。
选对理想,相信领导者
为了影片时间线的完整,陈可辛导演在整体的人员配置上做了长盘的规划。将老教练,年轻时期的陈忠和、中年时期的陈忠和以及美国队和巴西队的主教练,分别安排了不同的演员去饰演。到底只是因为角色需要,还是单单想让几位演技卓著的演员去顶上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众说纷纭,当然其中对黄渤演技的褒贬也成为了影迷们讨论的核心。有的甚至说“黄渤不是在演陈忠和,而是在演彭昱畅。”对这个问题陈可辛导演自己给出了答案“在拍摄时,我是先找彭昱畅,再找的黄渤。”
那么很明显,黄渤在外型上与陈忠和教练是完全不相似的,选他演中年时期的陈忠和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和彭昱畅有几分神似。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陈可辛导演对整部影片的期待,并不是重在还原角色,而是重在表达一个“传承”的概念。
女排姑娘们在选择进入国家队,为国效力的那一刻,她们就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选对理想。80年代的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也刚刚恢复高考不久,面对西方文化和经济理念的冲击,很多人开始不知所措。毫无疑问,私欲和奉献精神的丢失是花花世界的必然产物。
这时候选择从事一项体育工作,无疑是艰苦的。但是面对物欲的洗脑,她们没有彷徨,依旧每天艰苦训练选择将自己的体育人生奉献给国家。同样只有领导者拥有极高的思想觉悟,队员们才会有坚定的价值观,无论是老教练还是陈忠和,无论是年少时期的“铁榔头”还是现役中国女排郎平教练。
在片中专门给了一个中国观众指责郎平指导带美国队打败中国队的镜头,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一个心系祖国的人亲手打败了自己曾经的队友,她在若干年后背负了多少压力回归,曾经为国争光现在遭人唾弃她该多么心寒。可她选择默默承受这一切,然而没有她的付出和坚持就没有中国女排的今天。
选对集体,共同努力
“中国女排,不是你,不是我,而是我们。”
片中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比赛,就是国际联赛中国在决赛对阵日本队的比赛。对于这个片段来说,我认为最让人动容的不是逆风翻盘获得胜利,而是坐在屏幕前的中国观众。女排的胜利仿佛像是他们每一个人,生命中巨大馈赠一般,全国上下欢欣鼓舞,争相庆祝。
那一刻,才真正明白了老教练在酒馆中所说的话。这个“我们”不仅仅是指排球队这个整体,更指的是整个中华民族。什么叫做女排精神,不是在百度百科查到的32个字,同样这32个字也不应该只用在女排身上。
片中郎平指导在回归中国女排的第一次研讨会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要改变中国女排的现状,不能只靠我们哪一个人。我个人认为这句话其实非常值得人反思,切身经历了网络时代变迁的一代人感触是最深的,进入网络时代变化最大的不是经济的创收方式也不是信息的传播方式,而是人们的素质品质一览无遗。
郎平指导在回归女排后,以赛代练试验战术,期间中国女排的成绩一直处于一个下滑的状态,一时间网络上留言四起,还有更甚者将自己生活中的不满全都发泄到网络上,对女排对郎平指导谩骂指责。我们将这样的片段与前面举国庆祝的场景作对比,试问:女排将全国人们都当作“我们”,我们有把女排当作“我们”吗?
“我不管别人还需不需要中国女排,我需要。”
这是我认为整部电影中最彰显黄渤影帝实力的一句台词,除了充分的表达了陈忠和对于中国女排的感情之外,还在提醒着中国人民不要忘记“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想放弃不丢脸,选择放弃才丢脸
我们本以为影片开始,陈可辛导演就应该安排一场完整且激烈的比赛。但没想到的是,开篇就以年轻时陈忠和的视角,去直接描述了作为一个体育人的艰苦和心酸。前五分钟几乎把全部的镜头都给了魔鬼式的训练,直到第六分钟女排队员才有一句真正意义上的台词,然而这句台词还是这样的:
“我就是不行,我不练了。”
我还依稀的记得当时在电影院的场景,本来还有些许嘈杂的影厅,因为这样一句台词安静了下来,虽然嘴上说着放弃,但还是默默的走了回来继续训练。
竞技体育天赋很重要,但是一样不要夸大了天赋的作用,为了与片头呼应,陈可辛导演特地安排了另一场戏,在同样的球场,在同样的训练科目下,我国著名排球运动员朱婷也坐在板凳上思考着是否放弃。
人们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她天生就是干这个的。”仿佛天赋可以完完全全的掩盖住努力,仿佛只要有天赋就一定能一帆风顺。可当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连我们公认天赋异禀的朱婷,都有过想放弃的时候,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有时候心生放弃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别人比自己有天赋就妄自菲薄,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才能的光环下,失败是不被理解和允许的,为了不断的胜利,那些有天赋的人往往需要比平常人更加努力。连他们都没有选择放弃,我们就更加没有理由轻易的背叛对自己的承诺。
《夺冠》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电影学的理论去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更不能因为对某一个演员的偏见就质疑电影的完整度,影片的灵魂是由演员组成的,一部电影要想不断充实内容,充分表达思想,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一部电影,不是一个角色,不是一个长镜头,而是一个整体。
我是Oliver Lin,一个用三段式写影评的作者,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点关注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