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预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经常做却不甚了解的心理现象。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
自证预言(英语: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称“自我应验预言”或“自我实现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根据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自证预言的特征:
1,是一个心理学现象;
2,先入为主的判断;
3,判断无法被确认是否正确;
4,判断影响到行为;
5,判断最终居然实现了
自证预言是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这让我想到自己初中时的故事:当时初二结束,初三分班考试,我没考上实验班,被分到了普通班。本来失魂落魄的我,在第一次分班考试中,考到了全班前三名。考完后,我就认为自己的实力在全班前三,直到初中毕业,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三名。
关于自证预言,最著名的实验如下:
这个实现在1968年由罗伯特·罗森塔尔博士与Jacobson博士所完成。首先,他们给一所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让老师相信这些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中将会飞跃成长。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的学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随机抽取。因此,他们智商不见得比其余学生还高。随后的实验结果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事实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一样)在来年的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
心理学家认为原因有可能是:
1)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这些“高智商”学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2)给了更多学习资料和让他们研究艰深的学习内容
3)对于所谓高智商学生的学习,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更多的反馈,如更挑战性的问题
4)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自证预言是一种中性的心理现象。最关键的是,想办法在一开始就做出一个积极的先入为主的判断,好的期望很容易带来好的结果,是一个很不错的正循环。
总结一下:
生活中好多事情都充满了自证预言的心理现象,相信看到文章的你也有,了解到这个奇妙的理论之后,想办法让自证预言给自己带来正向的、积极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