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

作者: 徐徐聪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10:51 被阅读0次

          《课程的逻辑》第二章内容是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在新课程实施中首当其冲的,是直接参与课程教材设计的编审队伍的建设。我们需要两种创造:第一,创造“和而不同”的编审关系。编审队伍同是课程开发共同体的一员,应当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共同的责任和权利,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审查教材的惟一标准就是课程标准。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型的编审体制。第二,创造“和而不同”的教科书系列。关注不同风格的教科书问世,是编审队伍需要刻意追求的课题。所谓“一纲多本”,无非是指教科书的个性特色。教科书风格的多样化是一种“和而不同”——基于共同的课程标准,又别具一格、别有洞天。惟有借助这两种创造,我们才能逐步地逼近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教科书的状态,才能逐步接近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想境界。

            新课程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行动研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乃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变“灌输中心的教学”为“对话中心的教学”的基本策略。在我看来,第一,“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科学院院士的围绕“高精尖”课题的“科学前沿的创造”,也不是少数“英才学生”的专利。它的选题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富有儿童情趣。它是人人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第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而不是预设的“接受式学习”。因此,它不应当是分科学习的延长。仅仅立足于各自学科的范畴,把它纳入课堂教学的视野,只能导致学科中心主义的泛滥。第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跨学科、合作式的学习活动。它引领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重在探究、表达、交流;重在过程、体验和共享。

            根深蒂固的“单位主义”造成了学校之间关系的失调,“闭门造车”更是推进课程改革特别是校本教研的大敌。新课程的实施不能由“技术范式”来主宰,因为它的着眼点仅仅在于追求控制与效率,我们需要“实用性探究范式”和“批判性范式”。实用性探究范式的宗旨在于“启蒙”。它强调课程是一种实践,强调理解与沟通的互动,强调通过“慎思”去解决实际的课程问 题。批判性范式强调课程是一种“批判性实践”,注重认识现实中存在的扭曲和偏颇,并且从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这里所谓的“批判性实践”,其构成要素是“行动”和“反思”;批判性实践的世界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自然的;教与学被视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关系。建国以来,教育界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文化”的土壤。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新的“课程标准”需要精致化,新的教科书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需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的三大要素:“内容标准”——反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指明不同学年的学生需要达到的成就目标;“成就标准”——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础学力”;“机会标准”——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而确定的教学规范、关系规范以及课程资源的分配规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严格说来,我们的新教材编制是缺乏这种研究基础的。特别是诸如“基础学力”、“核心知识”、“默会知识”的研究相当薄弱,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领域,它可以为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不断提供新的愿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jy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