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遇人不淑,遇到渣男/女或者猪队友,具有强烈的被迫害感,并且为自己感到很无辜。这种“被迫害”不仅仅包括臆想的,而可能是实际遭受到的“迫害”,更准确的说可能是感受到的不友善行为。
当事人在面对别人的不友善行为时总是带着无辜感,为什么他们老是针对我?为什么大家都对我不友善?隐含的意思就是:他们本不应该这么对待我。为什么周围的人会给你对你不友善的感觉呢?
“为什么我总是遇人不淑?”
一、对人性过于乐观的预期
对人性有一个现实的预期很重要,失望就是当发现实际和期望有差距时候产生的心理感受。如果你常常感到很失望,那你需要修正的也许是你的预期了。
道德教化是为了鼓励我们做亲社会行为,而不是告诉我们基本的人性是什么。我们从小接受道德教化,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舍己为人、以德报怨,这些教化是为了我们克服自己利己的人性去做一个有正外部性的行为,从而促进社会合作的产生。同时,社会也产生了声誉机制,让一些做符合道德行为的人获得良好的声誉,从而使其获益。但是,很多人把这种道德教化当做一种基本的人性。带着这种“人性本高尚”的期望,世界上得全是雷锋才符合预期吧。大佬总是有一种运筹帷幄感,运筹帷幄感来源于对事态的合理预期以及对危机的防范。
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可能是一次性行为的理性,也可能是长期行为的理性。对于短视的人,他更考虑一次性行为中的利益。而对于有长远眼光的人,短期的得失相比长期的利益就没有那么重要,声誉是保证自己未来合作机会的基础,因此,放弃眼前利益而维护长期的声誉是一种好选择。
是否遵循道德准则是一种选择。那些做出不符合道德准则行为的人并不是不知道道德准则,而是在明知做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可能遭受一定的后果(比如声誉损失),但仍然这样做,那说明这种不符合道德的行为所收获的利益足够大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你能把道德指责当成强力,希望利用这种强力可以内化为不道德者的自我约束,迫使一个理性人抵挡住巨大利益的诱惑,去当一个圣人吗?因此,道德指责是毫不起作用的。
性善论或者性恶论都是把人性过度简化了,如果我们把人都当成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也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和折现率也是不同的。有些是短视的理性经济人,有些是在意声誉的理性经济人,有些是能够通过利他行为获得自我满足的理性经济人。利己是本性,但存在于社会中也需要一些亲社会行为才能存活,也就是“为己利他”。这种“为己利他”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期待对方未来以“互惠利他”形式作为回报,另一方面利他行为的满足感很可能已经补偿了利他行为损失的效用。
“为什么我总是遇人不淑?”二、拥有不同算法的机器人世界
前面我们已经明确了,没有人有义务去当一个圣人,大家只不过是在权衡利弊并做出决策而已。
现在我们做一个很极端的假设,整个世界除了我之外,全都是机器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算法,有的人性本善,有的人性本恶,有的人十分短视,有的人高度利他。这种情况下,周围的这些“机器人”对你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你对它的行为的一种反馈而已。也就是从机器人的视角来看,就是输入-信息加工-输出。你对它的行为是输入的信息,然后对方找到应对你的这种行为的策略,然后如何对待你就是机器人的输出而已。
你因为受到机器人的侵犯,去指责该机器人的算法有问题,这能够在根本上改变这个机器人的算法吗?世界上唯一能控制和决定的只有自己的算法。
事实上,我们对于不同的人是采取同一标准的,但不同的策略。为什么统一的标准还会有不同的策略呢?原因在于,这个标准是一个分段函数,也就是之前举的机器人的例子,我们的算法是if(这是我的好基友),…… else if (这人是个声誉良好的人),…… else if(这人坑过好朋友),…… else 类似这样。有些人可以在共赢的时候才能合作,对一些人却是可以损失自己的利益去做一定的利他行为的。比如,和一个人品极其差的人合作,如果他获得最优的时候的策略与双方利益最大化时最优策略一致,那你们毫无疑问是可以实现共赢的。如果你的收益和他的收益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他获益的策略同样是你获益的,那么这时候再自私的人也是可以当合作伙伴的。比如你可以帮你好基友写论文,但是你会帮一个素不相识的同学写论文吗?
为什么周围的人老是对我不友善呢?我个人认为,来源于交互对象的选择不慎以及自己有意无意的冒犯或利益冲突行为。
“为什么我总是遇人不淑?”三、交互对象的选择不慎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们无法将合作伙伴改造成一个靠谱的人,但是至少能选择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同样是那个机器人世界,你可以选择与高度利他算法的机器人交互,而不是一个自私短视的机器人交互,那这时候,你被自私短视的机器人坑了,难道不是你之前在搜寻交互对象时候的不慎重吗?当然你也许可以说,我怎么会知道那个和我交互的机器人是遵从什么算法的。但是为什么你在不了解这个机器人的算法的时候,和他做了一次可能让你蒙受利益损失的交易呢?明明可以先做笔小生意试试水,或者你可以找到这个机器人以往的合作伙伴打探一下声誉啊。
当你在抱怨某个人很坑的时候,请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当初要招惹这样的人,为什么给自己惹这么大的麻烦。
四、有意无意地冒犯他人(或利益冲突)
我们上面已经解释了,每个人都是遵从者一套统一的算法,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形下采取不同的策略。
子曰,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报复在维持合作秩序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让背叛者付出代价,才能从长期抑制对方的背叛行为促成合作。否则一味地当包子,只能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这种原始的报复本能,会使得你在侵犯别人利益的时候,别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或者有时候不需要实际的报复,传播你的不良声誉是一个成本很小的惩罚方式,也是有利于其他个体以后在交互活动中防踩雷的。
任何人在采取策略的时候很少是随机的,也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人都很坏。如果一个人永远很坏,那么他将会失去一切社会联系。而如果一个人只对你很坏,那就要想想,为什么自己的行为让别人产生了恶意了呢?
为什么有时候我没有侵犯到别人,但是别人却对我很不友善呢?那就是所谓的情商低了,也就是无意的冒犯。社交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一个编码-传输-解码的过程。大多数人的编码和解码系统都是符合大众的规则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误会并不会太多。如果你想传输一个善意的信息,但总是让人感受到恶意,你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编码系统的问题了。
而如果偶尔产生误会,那可能两个人的编码和解码系统不匹配而已。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冒犯了他人,但是仍然被温柔以待呢?这就因为,一次博弈中没必要进行利他惩罚,对于一次博弈中遇到的傻逼,忍一忍哄一哄就过去了,但是也不会有下一次交互了。对于不会再重复交互的个体,是没必要花时间与其讲道理,对他进行报复也并不值得,万一还有下一次反报复呢。遇到傻逼怎么办,哄着他,把他哄成大傻逼是一个极端理性的策略。一次博弈并不值得你投入资源去报复,因为这种报复不利己,而一旦报复了,傻逼可能采取更强烈的反报复行为,却可能使自己蒙受损失。所以,就这么助长傻逼的嚣张气焰吧,等到有一天总会遇到个肯投入资源对他进行报复的人。所以,有时候,别人对你的不成比例的过度温柔大概意味着重复交互关系的终结吧。
总结一下,本文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总是感受到别人的恶意。首先,来自于对人性的过高预期,把别人当成圣人,自然这种圣人模型与现实是不符的;接着,提出了一个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算法的人的假设,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是我们对他们的行为的一种反馈而已。交互对象的选择不慎或是有意无意的冒犯或利益冲突是带来恶意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