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凡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会有过上公开课的经历。新老师的汇报课,老老师的研讨课,骨干老师的示范课,教学交流的观摩课,各级各类的比赛课,还有应对机动检查的推门课,事关去留的应聘课,等等,虽然名头各不相同,但都属公开课之列。一言以蔽之,公开课,就是公之于众、开放于外的教学课。
这种课因是公开的,存在着执教者与学生角色之外的“第三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成为了教师的一种面子课。放在中国文化传统里来审视——“失节事小,面子事大”,这种课往往就把完美呈现作为了一种目标定位,弄得像春晚一般滴水不漏,严丝合缝才算好。教师的语言、学生的回答、程序的安排、课件的播放、时间的掌控,都掐得几近精准,给人一种完美的观感。在这种课上,教师的态度变得特别温和了——即便有个别学生捣蛋;教师的语言变得格外温婉了——即便心中对学生充满了不满;教师的引导变得非常耐心了——即使有些学生启而不发;教师的姿态放得更低了——即便师道尊严在心中从未泯灭。这种课,和风细雨使人陶醉;这种课,完美微瑕(甚至是无瑕)令人神往;这种课,和谐融洽让人着迷。但是,这种课是来之不易的。很多时候,它是教者背后团队运作的集体结晶,也是教者多次试教彩排的最终成果。
起先,我对这种公开课怀有敬畏之心,认为既是公开,也必须要对得起观众。当然,也有不能丢掉自家面子的内在考虑。这是人之常情的一种自护心理。因此,对那些反复试教、甚至早早地给学生打好预防针的行为,表示相当程度的理解。但是,笔者发现有些在教学第一线混迹多年的老教师对这种课却很不屑,甚至将之戏称为表演课。自己懒得去上,也很被动地去听。当初,我是很不理解。但是,经过多年在教学第一线的打拼之后,我理解了这种称呼。将公开课称之为表演课,是恰如其分的。它充分地说明了这种课的非常态性质,就连名师王崧舟也将上公开课说成是“做课”。“做”与“表演”,字面虽不同,内在却有着相同的性质,都是做作出来给人看。
其实,笔者对公开课的批评之声早有耳闻。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前,早就做好了铺垫,把答案、程序都告诉给了学生,课堂上要求学生会回答的举左手,不会回答的举右手,这都是曾被揭露过的事儿。这是新教师常有的事,甚至有些不思进取的老师也常干。我记得本人在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上一堂公开课,就把几个在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的答案,写在纸条上,提早分发给班内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要他们赐机回答。课堂上,从来都是用家乡土话上课的她,也装腔作势地操起了并不熟练的普通话。那一堂课让我是特别的别扭,没有了平时的那种朴实自然,因此,反倒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
在学生时代,笔者在非公开的课堂上,常常能听到老师的咆哮、讽刺、威胁、调侃、挖苦、叹息……各种人生况味,尽在其中。有些经典的民间谚语,活泼泼地从老师嘴里蹦出来,加之当时课堂情景之渲染,令人终生不忘。如,老师对班上长相奇特、上课搞怪的学生的当场点评:“丑人多作怪”、“人不知自丑,马不知脸长”;对课堂上举手请求上厕所的学生的果敢判断:“懒人屎尿多”;对累教不改学生的形象类比:“狗改不了吃屎”;对面对批评之声还能一笑而过的学生的谆谆劝导:“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对于字迹潦草的学生的妙语激将:“鸡爪子写的都比你好看”……这些语言,有的能让人陷入沉思,有的能让人反躬自照,有的能让人带笑知悟,有的能让人含泪悔改。虽说这些经历不足为据,但至少可以看到一种真实的景象。老师也是人,在遇到冥顽不化的学生的时候,也会表现出自己的满腔忧愤。这恰恰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极端体现。还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谈谈新闻事件,政府的腐败,社会的不公等,总之,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风格。在这种课堂里,能让人感觉到人物的原生态和种种生活的气息。这些活泼生动的语言,开悟的思想,真实的表达,是在公开课上难以学到的。因为在公开课里,所有老师都被教育部门的要求给格式化了,所有的学生都被表演规则给固定化了。
二
我历来追求一种真实的课堂镜象。不管公不公开,惟有一如既往。不会因为是公开课而大加修饰,大加诱导,大加铺垫。有时,甚至不把公开课的消息告诉学生。我也没把听课的同行另眼相看,权当是加座而已。这样一调整心态,课堂上便轻松自如了。但是,表演的成份多多少少还是存在的。不是自己的刻意为之,而是学生的无形推动。
学生历经多年的课堂洗礼之后,也渐渐悟出了课堂的某些潜规则。平时课堂上,或许有开小差的,坐姿不端正的,交头接耳的,刁钻问难的,指出老师错误的,但一见到有老师来听课,便换上了那副中规中矩的模样,把写在纸上的课堂行为规范执行得扎扎实实。全班几十个学生如出一辙,小手交叠平放,小眼目视前方,小背挺得笔直,正襟危坐,一动不动,像是同一模具灌制出来的一样,一点开小差的情况都没有。有时叫学生们自由读书,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起来,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反而显得极不自然了。为了还原自然状态,教者不得不插话提示:请同学们各读各的,各读各的……但深处表演情境中的学生往往还是不能自拔,于是,教者只能顺着学生的表现继续演下去。
我想,一堂课四十分钟,全班几十个学生,少则三四十个,多则六七十个,没有一个学生开一点小差,这本身就是一种完美主义构想。但是,学生们在公开课上,往往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学生已经习惯于在公开课上表现,表现的是自我约束能力、积极思考的状态、认真学习的模样。有的是来自于自己的多年揣摩,有的是来自于教者课前的友情提示,有的是来自于不出丑的面子意识。所以,公开课上,一切都显得那样顺风顺水,四平八稳。
有时,你不得不佩服学生的迎合能力和两面作风。有些学生,把他公开课与平时课的表现两相比照,简直就是判若两人。平时课堂,他或许无精打采,但一到公开课,他便精神百倍;平时课堂上,他或许东摇西晃,但一到公开课,他便端正威武;平时课堂上,他或许喜欢窃窃私语,但一到公开课上,他便噤若寒蝉;平时课堂上,他或许埋头不语,但一到公开课上,他便举手连连……一系列云泥反象,让教者不得不叹服这些小家伙的表演潜才。
于是,在公开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了隔阂,没有了“偶然事件”的中途打断,没有了个性的独特呈现,没有刁钻问题的横空出世,只有青一色师的牵引与生的顺承,青一色的鼓励言语与积极回应。师与生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在平时课堂上难已企及的默契。师生的“秀”技功夫在公开课上,也得到了最漂亮的大融合。
三
公开课与常规课不应该是两家人。公开课的目的,就是启发我们常规课该怎么上,常规课堂上遇到问题怎么处理。它应当是要具有常规参照意义的。而如若一旦让它走向了“贵族”,高高在上,浮华不实,便没有了现实意义,只能成为教学上可供观赏的“花瓶”。因此,在一种务实的教学氛围里,理应把“真实”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追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求善、求美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要大得多、多得多。可就是在求真这块儿,缺少应有的积极态度。建构在这种理念之上,我们应该要把公开课上成常规课,常规课上成公开课,或者说,公开课就是常规课,常规课就是公开课;常规课是怎么上的,公开课就怎么上;公开课是怎么上的,常规课就怎么上。这就是我所指的“真实”。二者不应该采用双重标准区别对待,区别评价。
有人在评课时,总把“这是一堂公开课,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才更显完美”作为一种导向,好像公开课的上法与常规课的上法有所不同一样。如果二者是剥离二界、各有所属的,公开课不能成为常规课的一种参照,或者不能成为常规课的一种管窥,那么,公开课的意义何在?要知道,课堂教学是无数次常规课组成的。常规课才是基础,才是教学之重。
教师们追求完美的公开课,事关面子,更关乎利益。有的大型公开课比赛,关系的是学校、甚至是地区的教育部门的荣誉,因此,决不能等闲视之。只要能完美呈现,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从准备到正式上台,可以绵亘数月;从研读教材、搜集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到反复试教,可以一路绿灯多方支持。为了追求完美,摒弃瑕疵,可以试教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汇聚各个专家从各个角度反复讨论,不断修缮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的表达、环节的设计、时间的掌控、应急的处理,教案俨然成了一部剧本,多次的试教,早已让教者丧失了新鲜感和激情,等到正式上台执教,课堂上的各方面因素已然是烂熟于胸,不由得自己不去表演了。
有时,我在想,上好一堂公开课,真是折磨人。花时间,花精力,甚至花经费,四十分钟的课,往往要准备上几天几夜,甚至更长。如若平常我们也这么上,花费的成本岂不太高?除了上课,也就没时间去批改作业、处理班务了。这种备课方式不值得在工作中推荐,也不可能受到欢迎。所以,时间一久,我也相当体会老教师对待公开课的那种态度——表演给人看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但是,真的上好一堂公开课就是一名好老师吗?绝不如此。上好公开课,只能说明会给课堂写剧本,善于表演。真正的教育教学,在于长期的朴实无华的坚持。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是一套,在常规课上是另一套;有的教师因为一堂国内或省内大型公开课比赛拿到了好名次,便奢想在教学工作上一劳永逸,平时的课草草应付。这就是两面作派,这就更有理由把他的公开课说成是秀技的展示了。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即席创作,而不是一场表演。这些年,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经历了乱象丛生之后,又进一步进行了拨乱返正,回归“真实、朴实、扎实”的呼吁日益声高。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必太在意细节上的严丝合缝,形式上的完美无缺,应该把关注点放到学生身上,看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做了些什么,懂了些什么,会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想通了些什么。这才是课堂本身的核心。教师与学生走进课堂,开始上课,应该像呼吸空气、沐浴阳光那般自然。那些充满着虚伪、造作和恰似表演大师灵魂附体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吃力不讨好;对于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学会了屈意迎合。
欲知后话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